【媒体关注】穿着铅衣行走 “吃”着射线做手术

 

好男儿志在四方。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曾经的汪阳也是。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官方网站上,至今还有他很“牛”的履历介绍...

好男儿志在四方。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曾经的汪阳也是。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官方网站上,至今还有他很“牛”的履历介绍:2003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师从杨新健教授;201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从事临床工作。参与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脑血管疾病相关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主持省厅级课题各一项,获省部级奖励2次。2013年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总医院接受神经介入专业培训……

好男儿也可以情归家乡。许多人并没有这么做,但是,汪阳却做到了。这个读了11年医学、有着近20年丰富临床经验和丰硕科研成果的中青年医生,刚刚站上了全国神经外科的顶尖平台——北京天坛医院,就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家乡南昌,回到了曾经工作和培养过他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许多人无法理解的眼光中,他只是真诚、朴实地说:“我是医生,在哪里都是看病,家乡更需要我,我就回来。”
割舍不下的家乡情结,让他放弃了北京的“顶尖光环”


汪阳回来了!一年半前,这个消息在南昌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乃至整个医院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2013年,他从首都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被留在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心里是不情愿让他回去的。”不仅南昌大学一附院的同事吃惊,汪阳的博士导师、全国知名的脑血管病介入专家、北京天坛医院杨新健教授也直言他当时的感受。在杨教授看来,汪阳是不可多得的“得意门生”,“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对医生的要求很高,这些年,能留下的博士生不到十分之一。”可是,这名江西来的学生却得到了天坛医院的特别青睐。“汪阳毕业时,不仅学术上表现优异,是当时唯一一名以学生身份拿到国家级课题的毕业生,而且临床上也已经具备了独立做各种手术的能力。”就这样,2013年,汪阳毕业后顺利留在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不仅成了新北京人,而且站上了我国神经外科的顶尖平台上,在这里,汪阳开始专攻脑血管介入,由于前期有非常扎实、深厚的“功力”积累,他很快就在天坛医院站稳了脚跟。



没想到,就在这之后不久,一个不好的消息从千里之外的南昌传来:南昌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脑血管介入专业的主任被检查出晚期肿瘤,那里的脑血管介入手术量直线下降,去看病的病人几乎做不了介入手术了。汪阳说,那段时间,他虽身在北京,心里却一直担心和牵挂着南昌,“毕竟那是我待了十几年的地方,是我的根。”

心有灵犀,2014年的一天,汪阳接到了他的硕士生导师、南昌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洪涛主任的电话:“科里的介入工作太困难了,你能不能考虑回来?”当时,杨新健教授也听说了这一情况,只不过他没想到,汪阳竟然真的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跟他谈想要回南昌的事。“他太重感情了!”杨新健教授回忆起当时汪阳开口说想回南昌的情景,“他对我说,‘天坛医院可以离开他,可是家乡更需要我’。看到他如此动真格地想回去,我心里其实不痛快,但是看到他眼里充满了真诚和执著,我还是选择了理解他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最后我说,‘你的家乡真的需要你,那么我就不阻拦,但你对工作条件和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有近1500公里。从南昌到北京,汪阳用了几十年的汗水,做了上千台手术,啃了无数页医学书。而放弃“光环”,从北京回到南昌,他没有过多的纠结和犹豫。2014年10月,在婉拒了天坛医院和同事们的再三挽留、办理完各项手续后,汪阳带着最顶尖的脑血管介入技术、高含金量的国家级课题、和一颗镌刻着家乡情怀的心回到了南昌大学一附院。
因为对生命无比尊重,他对每个病例都要求精益求精
2016年2月29日,上午9时,南昌大学一附院外科大楼外,一棵茶花树在阳光下开得茂盛又鲜艳。与茶花树一墙之隔,也有无数本危在旦夕的患者,因为在这里经过救治,重新“绽放”出鲜活的生命。这里是医院的脑血管介入室,汪阳及其介入团队工作的地方。不过,这里也是一个除了介入医生、手术病人和少量工作人员外,哪怕是非介入医生也不能随便进出的地方。不是要故作神秘,而是因为这里只要做手术,就会有辐射。如果说医生是“白衣天使”,那么做介入的医务人员身上的“重担”可比普通的“白衣天使”还要重很多——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铅衣天使”。



术前换上几十斤重的沉甸甸的铅衣,汪阳又开始了一天排得满满当当的手术。手术室里,黄色的放射指示灯亮起,设备就开始发出射线。通过射线,汪阳可以在显示屏上看清病人脑血管的位置和走向,以此引导自己的手术操作。对于一个手术病人来说,他“吃”进去的射线最多也不过几个小时,这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可是对于汪阳及其团队来说,光每天的介入手术就有好几台,一天“吃”上十个小时的射线是常有的事。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真正用生命在工作——赤裸裸地牺牲自己的健康,换取患者的康复。

脑血管介入手术说起来并不复杂:用导管通过股动脉探入患者的大脑,依照射线透视出的脑血管图像,找到患者的病灶处进行治疗,治疗完毕后再把导管从股动脉取出,手术就算完成。对患者来说,做脑血管介入手术和做开颅手术相比,其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根本没有开颅,患者做完手术,头部看不见任何伤痕,仅仅是大腿处有一个小小创口;由于介入手术创口小,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只要操作得当,损伤到其他脑部神经的概率很小,术后护理难度小,恢复快。

不过,这只是患者和家属看到的“成果”,一台成功的脑血管介入手术背后,医生需要的丰富经验、冷静判断、精准技术以及承受的高度紧张和巨大压力,一般人都看不到。“虽说神经外科医生对脑部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但是手术当中,射线把患者的脑血管构造及病灶显现出来时,经常可能出现超出医生预想的情况或突发状况。”脑血管介入室护士倪花香说,这是最体现医生水平的地方,也是汪主任的过人之处。“问题到了汪主任手上,最后总是拿出解决方案。有些患者的病灶处很深,周边结构很复杂,大家都觉得微导管无法到达,或者即使到达了也难以安全地消除病灶,可是汪主任就能够办到,这太需要经验和技术了。”

跟过汪阳做手术的人,都会被他的专业和敬业感染和触动:无论什么病历,无论手术简易还是复杂,汪阳永远都是精益求精。“许多时候我们觉得手术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他还是会反复比对,手术台上,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可以再做得更好一点’。”他团队的周小兵医生说,汪阳对每一个病人都非常重视,而且把天坛医院“精细化管理”理念带了回来,“对每一个病人都要评估,他不是按病治病,而是花很多时间,根据患者个体的不同,对手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拿出最优方案。”

华灯闪耀,一天手术下来,手术室终于恢复少有的平静,可是,对于汪阳来说,一天的工作还未完成。无论多晚下班,他都一定会重温自己当天的手术过程,思考自己是否在手术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汪阳说,“做脑血管介入手术,很多时候都是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根本没有‘缓冲地带’,因为,手术如果成功,很可能就挽救了一条生命,但是一旦失败,患者也就很可能因为血管破裂再也无法下手术台。病人把生命的选择托付给了我,我只有尽最大努力把手术做到最好,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他对专业的精益求精,不仅体现在治疗和手术上,他还要求自己及团队人员将每一例手术患者的详细情况录入专业的临床数据库系统,并对每一例患者进行随访。这是汪阳在江西神经介入专业开展的一次“革命”——希望能够改变以往师传徒承的“经验主义”医疗行为,更为科学规范的精细化手术管理新模式。“以前,江西的医生往往只知道自己做了很多手术,却很少进行系统、准确的归纳和总结。这方面的缺失导致医生不知道患者术后到底是什么状况,也不知道患者是否真的从手术中长期获益。没有科学的总结、归纳、分析和评价,就很难真正科学施治,团队的技术水平也难以得到较快提高。”据了解,汪阳团队使用的临床数据库系统是他通过杨新健教授从天坛医院引进的,是江西神经外科界的一大突破,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此精细地做数据采集工作的医疗团队也不多。
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是他孜孜以求的最大动力
汪阳团队的周小兵医生经常调侃:我们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护士长钟海燕直言,“汪主任是一个上班不带包的人,因为他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长多了,几乎是随叫随到,实际上,选择了脑血管介入专业,很多时候就没有不由得自己选择,因为病人送来的时候往往情况已经很危急,必须尽快手术。有时做完手术常常已到了凌晨,汪主任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几个小时,第二天继续雷打不动地查房、做手术。”



据了解,自汪阳回来后,南昌大学一附院的脑血管介入手术量直线上升,短短一年多时间翻了三四倍。2015年,该院的脑血管介入手术量达到近300台,在华东地区医院进入前十名。在汪阳的带动下,南昌大学一附院脑血管介手术水平和知名度也在迅速提升。“几乎所有神经外科的脑血管介入手术他们都能做。”杨新健教授说,如今,有些江西的患者去北京天坛医院看病,最后又在他的建议下回到了江西,在汪阳手上得到了康复。“家门口就有天坛回来的医生,江西的患者就不用受奔波之苦。”

虽然回来后,汪阳让科室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但他一直很拼。作为要“吃”射线的特殊行业,按照规定,汪阳本来每年可以休30天的“放射假”,可是他从来没有休过,当然,他团队的医护人员也是一样。“以前跟我读硕士,就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学生,现在他回到一附院,依旧是一样,吃了苦还从来不说,这就是汪阳。”洪涛主任如是评价。

因为汪阳的关系,杨新健教授几乎每个月至少要来一次江西。“遇到非常特殊的疑难病例,他就会请我来会诊或者做手术,现在是他把北京的专家往南昌‘引进’。”这位汪阳昔日的恩师、如今的同行前辈坦言,每次来南昌见到汪阳,心里都是“心疼”:“太辛苦了。”今年春节期间,杨新健教授带着家人上庐山游玩,本希望能够陪老师好好休息一下的汪阳根本走不开,“他陪我们去庐山的路上,手机就没有停过,患者打的电话他从来都是耐心地解答,刚到庐山,他还是因为放不下工作,与我们道别又下山赶回了医院。”

至今,仍然会有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做脑血管介入?难道真的一点都不担心射线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吗?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在介入的门口望而却步。可是,面对这些问题,汪阳的答案总是十分明确且坚定,“如果大家都因为害怕风险而不去做,那么神经外科介入水平就得不到发展和进步,总要有人为医学的进步、为更好地救治更多患者付出努力。”



支持汪阳走下去的动力,还有那一个个每天都在他手中上演的死里逃生、转危为安的真实故事:64岁的景德镇人彭女士脑中长了三个动脉瘤,经过几次介入手术,如今已经痊愈;今年80岁的脑动脉瘤患者杨老太太之前从未想过,脑袋这么重要的地方做了手术,醒来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第二天居然就可以下床,第三天就能出去散步;今年49岁的赖女士,因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只眼睛常年充血,困扰不堪,经过治疗,眼睛终于恢复了正常……

在汪阳心中,一直有一个默默珍藏的“江西梦”。五年前,这个梦就已经悄悄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在北京天坛医院学习、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他有机会参加各种高水平的神经介入专业学术活动,“聆听了无数全国神经介入专业‘大牛’们的讲课,可总是听不到家乡发出的声音。”汪阳坦言,这也是促使他选择回到家乡的原因,“我想在全国的神经介入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听到江西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江西在神经介入方面的学术洼地,我想通过努力证明,我们江西人不比别人差,在南昌大学一附院的平台上一样能实现自身价值。”事实上,汪阳的“江西梦”正在慢慢实现:在他回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已经被多次邀请去北京、上海交流临床经验和学术成果,在全国一流的神经介入专业交流平台上,汪阳已经渐渐开始发出江西神经介入的“好声音”。

名校求学、名院归来、年轻有为。面对医学,面对患者,却依旧认真又严谨,真诚而谦卑,专注且勤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汪阳用心和生命对“铅衣天使”做出了最好诠释。(江西日报 许卓)



编辑 叶萌


    关注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