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记往 南屿鲜浸粉

 

吃的是一份念想。...

“南屿的浸粉,杨岙的面。”这是民国时期虹桥地区的一句俗语。

南屿是虹桥一村一处地名,古时,虹桥是波浪翻卷的海湾,湾里有一峥嵘的礁屿,潮长淹没,潮落毕现。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海湾淤积而海涂,海涂变平原,垦荒造田,筑庐而居,村落逐成。因它在虹桥南,而得名南屿。南屿盛产稻谷,历来以产鲜浸粉作为副业,又以鲜浸粉派生鳝鱼面这行业,名闻遐迩。年少时,父亲带着我吃过鳝鱼面,我觉得是韧脆适中,落汤不糊,美味可口。虹桥有如此的美食小吃,回味了好几天。镇上流传着,阿光的汤圆、学法的鱼丸、天洋的鳝鱼面……天洋姓陈,南屿人也。当然摆鲜浸粉鳝鱼面摊不只天翔一家,他算是代表人物。



鲜浸粉的原料是大米,米需碾五番,粒粒似珍珠般光亮。把米洗好浸泡半天后,在石磨上磨。在磨以前在米中放置膠釀(牵头,烫过的粉干头)。磨好后用浸布把水沥掉,放在木桶里搅拌,让布巾裹好发酵。气温低时,四周铺些稻草保暖。没有发酵,把二十个皮球大的原料放在镬里煮一下,不能过度,煮三分熟即可。然后放在石臼里捣,捣好放在米床上捺、揉、搓,做成一个个三十厘米长,直径十五厘米的圆柱状粿。把“圆柱”粿放在浸粉筒里压。浸粉桶是樟木挖空,高五十厘米,底部嵌有细孔的铜质底盘,称粉镜,以千斤顶(杠杆原理)挤压。粉粿穿过铜孔为细长细长、雪白雪白的面丝,一定长度后用手掐断,放在加热的锅里,用爪篱撩起,以清水淋三番,一绞一绞在竹簾上晾,然后用手托,翻翻松,不至粘连。鲜浸粉与粉干、细面不同,不用晒干,直接送往面店。做鲜浸粉的农户还利用粉泔水作饲料,家庭养猪也增多了.当时全村常年养猪五百头左右,到一九七三19年全村二百八十四户养猪六百二十七头,平均每户二点三二头。其中最多的一户养猪十八头。



南屿鲜浸粉历史悠久,虹桥镇有浸粉店铺七八家,由于做工讲究,面白细腻,滑溜爽口,颇为吃客垂直,生意极好。过去在新市街,南屿人搭有摊篷经营,设置虽简陋,几张桌子,一个锅灶,灶火吐焰,香气四溢,客来客往,到深夜才停止营业。面有鳝鱼面、大肠面、排骨面、田鸡面等,田鸡面因田鸡是蛙类,有益生态和环保,现已不用,其中以鳝鱼面最受吃客欢迎。逢虹桥“三。八”集市,鳝鱼在鳝鱼行出售,一桶桶有序摆开。那黄褐带黑的鳝鱼在桶内钻来钻去,相互缠绕嬉闹,像天津出产的大麻花。以往它们在稻田河浜里自由自在,散漫悠哉,乍过这集体生活,难免局促亦有新鲜感,闹一闹消磨时光。在菜市上还有加工好了的鳝丝,尤其是端午节,虹桥镇居民除了吃棕子,还需一盘炒鳝丝必上桌。于是菜市场出现了一个剖鳝丝的行业,主要是南屿成年妇女操作。她们在家中把鳝鱼烫熟,放在木桶里,桶上置一块木板,用竹片一划,动作快捷娴熟,眼快手紧,须臾将鳝肉与血块、内脏一一分离,然后一只一只用稻草束好,等待买主。桶内的水尚温,鳝鱼已买完了。



近年虹桥人外出经商办企业人较多,鳝鱼面等也在全国一些乐清人聚集的城市设点经营。笔者一次出差郑州,老乡请我在家乡人开设的面铺,一海碗的鳝鱼面,添上一点咸菜和香菜,热气腾腾,一股悠悠绵长的乡情涌上心头。


作者:南孔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关注 乐清虹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