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已经失控,我也只有失控的去面对这世界

 

以暴制暴后的一地疮痍。...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昨天UCLA的校园枪击案今天已经是各大媒体的头条了,目前已经确认的一名枪手是2013年在UCLA毕业的博士,他留有一张“死亡名单”,名单上除了昨天被害的UCLA教授外,还有一位女性,该女子已经被证实在不久之前被枪杀,名单上的另一位教授因为昨天不在校内躲过一劫。警方称枪手与这两位教授都曾有过节,案件的始末和背后的动机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如果你看了上面这段,就觉得我今天要来说的电影是那边大名鼎鼎横扫戛纳的《大象》,你就错了,说好的咱们做个小众的人呢~~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失控的校园》(Klass).



这是一部爱沙尼亚电影,说它小众只是因为上映的地区比较少,观众不多,其实相较《大象》来说,这部片不管是故事结构还是叙事手法,都更加朴实大众化,没有太多的文艺腔调,而是工工整整的讲了一个受害者黑化成施暴者的悲剧。

男主角A(以下简称男A)就是所有校园暴力故事里面会有那个倒霉蛋,人怂志短,一出场就是被欺负:



好不容易沾到球,也是投不进的,没啥回击的资本:





于是男A就被班上同学们各种虐,刚开始是男生:







后来女生也加入了(嗯,他们班的女生基本都这种乡村朋克的画风):



发生在男A身上的暴力事件不断恶化的原因很多,首先有来自老师的高压教育:





一场宁错误漏的罚站,让男A开始变成了班级公敌。

当然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失:







没啥本事得向儿子借零花钱,却又简单粗暴的男A父亲一直是把故事推向失控结局的重要推手。

说了这么多男A的故事,下面我们来介绍男B(没错,有A就有B):



男B在班上原本属于不那么起眼的一类,之前还有参与过对男A的恶作剧,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男B变成了唯一站在男A那边的人。在这部剧中,男B从施暴者变成了保护者,然后因为双方实力悬殊,沦为了和男A一样的受害者。这其中,依然有来自老师的偏见,家人的怀疑以及女朋友的叛离:



故事通过一环扣一环的矛盾,慢慢铺垫着,男A和男B在逐渐失控的校园暴力中眼看就要触底反弹。第一次,他们开始讨论反抗:







这里提到了“上帝的法则”这个梗,影射出人类的无奈,现实的暴力与纯真的信仰相比,后者只能是个童话。终于在经历肉体的蹂躏,精神的污蔑,亲情与爱情的疏离背叛,男A终于决定,拿起父亲的枪,与男B一起,变身成为了暴力链顶端:



大开杀戒的剧情在这部电影里拍的既不很潇洒,也不很血腥,两个少年甚至在开始枪击之前还选择放过一个打酱油的女生,让她离开了教室。结尾最后的十几分钟里,少年只是笨拙而真实的开枪,在有点慌乱中找到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然后开枪:





影片的最后,学校走廊上的尸体,满目疮痍,男A举枪自杀,男B却没能履行那个同赴黄泉的约定——也许是因为男B还有对幸存女友的爱恋不舍,也许他只是绝望到了无力自杀的地步——变身成施暴者的代价如此之大,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如何面对这一切:



虽然整部电影略显中规中矩(坏人们顽劣可恶,好人们柔弱孤立,旁观者冷漠偏激,大结局触底反弹),但是导演和编剧认真画完了这个逻辑的圆,一个似乎无解的圆圈,回到影片第一幕发出的疑问,以暴制暴到底是玉石俱焚的幼稚反击还是懦弱者维护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

随性而至,随手而记,做一个小众而美好的人,关注阅读——岛上·日记


    关注 岛上日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