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只是个人不是个神——读马修斯《哲学与幼童》

 

丑小鸭教育儿童...



       最近去听了学生的一堂实习汇报课,关于《丑小鸭》的小学语文,感触很深,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小学学过的那篇课文,到现在我才知道,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天鹅,是因为它压根儿就是一只天鹅蛋,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鸭子的梦想,通过坚持而实现变成了天鹅。尤其对于北方的我,鸭子和鹅的区别估计都还搞不清楚,然而这一切,在我的童年里那天才发现原来是模糊的、混乱的。

      以下内容是所读到的一篇文章认为很有感触而整合整理后转发的



    《哲学与幼童》书中列举了很多我们童年也想知道,甚至童年时期老师都没能告诉我的一些问题。

         

“蒂姆大约6岁正在忙着舔锅子时问他爸爸:‘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做梦呢?’”

“丹尼斯(6岁1个月)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

教育不是改变       曾经为“知识改变命运”而喝彩,在从教之初,总想改变几个孩子,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总是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是英才有之,棘手的儿童也有之。这些年总是今年懊悔去年的教育,即使去年还因为某个成功案例而沾沾自喜。仔细想想,许多教改中,方式方法改变的多,内容改变的少。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孩子的观点,从而不知不觉地把我们受到的束缚也传递了他们。结果就是天真烂漫的儿童“被常识”了,被“思维定式”了。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培养出来成百上千个自己,那难道就是我的理想吗?显然不是,甚至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但是,怎么也要做点什么吧!改来改去,到头来,才发现改变的只有自己。现在想想,否定自己,恐怕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可是现实是,对于儿童的教育,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因势利导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成长才快,虽然没有完全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保护儿童天生的求知欲望

人本主义认为儿童天生是爱学习的。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后天为什么有些儿童厌恶学习了呢?他们“被完成”了一些他们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有的是我们老师给的,有的是孩子家长给的。所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罢,保护儿童的天性,能使儿童“跳一跳摘桃子”教育,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教育,才是持久的好的教育。

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现代知识的载体。

在马修斯的书中,提到了很多儿童的困惑和疑问。这些疑问有些是关于“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哲学范畴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常识性的问题。而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多数儿童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但是有些儿童却永远也学不会,即使我们把基本要求一降再降,总有儿童做不到,这就是个体差异。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更要调整心态,不要指望自己教的学生都能达到一个令人羡慕的水平。那是在难为孩子,更是践踏教育。

“生命比哲学更重要”。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研究儿童,理解儿童。研究教育,懂教育,才会教育。


    关注 百院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