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雪:好一派洁白景象

 

作者:朱明东...



雪花飘飞,南北白茫茫一片。

朱棣篡权登基,定年号为永乐。在执政的二十一年中,该同志勤政务实,文韬武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确保国家安全。他注重广交博往,先后七次派郑和同志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他注重经史子集以及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的整理,领导解缙等同志编修了宏大典籍《永乐大典》。而朱棣最高明的举动,就是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朱棣除了杀了方孝孺外,还杀了很多人,而被杀的人中多半是江南士族。虽然朝中大臣和南方广大人民群众对朱棣的嗜杀行为敢怒不敢言,但愤怒的情绪一旦集中爆发起来,后果就不堪设想。对这一点,朱棣同志自然十分清楚。自明朝建国,北方虏患就没断过。可朱棣同志坐镇北京那几年,北方还真没出什么大乱子。自打朱棣同志篡夺皇位在南京当起皇帝后,北方战事又起。内忧外患,朱棣同志寝食难安。一日,他不经意地听到身边工作人员发牢骚说:“南京城的饭真不好吃,要是京师设在北京就好了。”听闻此话,朱棣同志眼睛一亮。对呀!何不把京师迁往北京呢?一迁都,既可避开南方人对自己的不满,也可以遏制北方的虏患。
朱棣同志要走一下民主程序。这么大的一件事,总要听听臣工们的意见。其时,前任皇帝朱允炆的老臣都已被朱棣清洗得差不多了,跟随朱棣篡权的人也都成为要害部门的负责人,这些人自然会在思想上和朱棣同志保持高度一致。尚在的几位旧臣普遍反对迁都北京,北方寒冷大雪不断,生活艰苦不说,连饮食也不习惯啊。有的情绪还很激动,说了不该说的话,发了不该发的牢骚,都被朱棣以各种理由收拾了。征求意见也就是个形式,你们还是把嘴闭严为好,免得身首两处祸及家门。朱棣龙威中环视百官:谁还有意见?没有?那就这么定了!迁都北京!
迁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那时候的北京还很荒凉,一些建筑设施比如说城墙毁坏也很严重,要定都于此,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再说了,朱棣也是要面子的。你刚在南京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就灰溜溜地跑了,成何体统?这不是让天下人笑话自己胆怯吗?何况要迁都北京,真的要好好准备一番。比如,除了居住的宫殿外,还要有大量的粮食财物来储备等等,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地从江南运往北京,没有个顺畅的交通要道肯定不成。否则,大家跑到一个荒凉的北京,不冻死也得饿死。一定要准备周全,哪怕花上几年十几年也在所不惜。朱棣牙一咬:任何困难都别想阻挡我前进的道路。
为确保迁都这个巨大工程顺利进行,朱棣同志做了几件事:一是命令不愿意还俗的和尚姚广孝设计新北京城及皇宫;二是向北京大量移民,积极宣传在北京消费低住房大没雾霾的好处,不问你是啥学历也不管你是否有前科,只要愿意就可以去北京发展,享受最惠国民待遇;三是“疏浚会通河,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恢复南北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方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到了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运量翻了近十倍,等到了永乐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运量大增了近七十倍。
建设新北京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通过艰辛的努力,北京城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达到了成为首都的要求。1421年正月,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同志宣布正式迁都,自此,北京由“行在”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岁寒之季,路途艰难。南方那轻柔的雪花,渐渐被呼号的风雪所替代。一些人因忍受不了旅途的艰辛和北方的严寒逃离了迁移的大军,抓住的立即砍头,幸运逃脱者则隐姓埋名不敢再回家乡。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迁都大军全部入住新北京。在雄伟的紫禁城里,朱棣同志做了总结讲话,对参与新北京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了隆重表彰,该奖励的奖励,该提拔的提拔。
迁都北京一百天后的一个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惊雷阵阵。新修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顷刻化为灰烬。这个预兆可不妙啊,朱棣同志心生一种不祥的感觉,他连忙命人迅速研究雷击的征兆。很快,礼部司长萧仪同志呈奏:皇上迁都北京,却把祖宗陵墓丢在南方实为大不敬,才招致雷击。这不是作死吗!朱棣龙颜大怒,立即命锦衣卫将萧仪抓起来,一不审讯二不示众,就以“谤君之罪”处以了极刑。为彻底根除一些人想将京师再迁回南京的想法,朱棣同志让大臣们在朝堂之外进行大讨论,不讨论出个结果不许回家。正是春雨时节,大臣们跪在皇宫外冒雨讨论,面红耳赤且狼狈不堪。无论持哪一观点者,最终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朱棣不会因这场雷击动摇在北京发展的决心,别说烧毁了三大殿,就是把北京城都烧光了,大不了重新建,也绝不会再将京师迁回南京。
朱棣迁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明朝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其影响依旧存在。有趣的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孙子朱瞻基在位时对迁都的看法各自不同。朱高炽当皇帝后还有过迁都南京的想法,却未能实施,而朱瞻基同志当皇帝后立即做出永久立北京为明都的决定。这一决定,被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崇祯上吊时也没改变。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一国三都”的研究文字,感觉很有意思。此构想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作为国家的行政首都,再将上海定为国家的经济首都,而北京只作为文化科技首都。人都喜欢扎堆居住,尤其是优势资源集中的地方。就中国国情而言,均衡发展十分重要。不管如何设置首都,我只希望被堵车、雾霾等问题困扰的北京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毕竟,北京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心脏。
明朝的雪轻飏飞溅,苍茫大地粉妆玉琢,万里疆域银龙腾空,好一派洁白景象!

——选自散文集《在北方》中《明朝的雪》第5节

明朝的雪:以非常之法救非常之弊

明朝的雪:假的就是假的

明朝的雪:国家栋梁一直很稀缺

明朝的雪:比窦娥还冤还惨的人



作者简介

朱明东,男,作家、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檐下无霜》《酒杯里的月光》《在北方》,诗集《诗客小记》《税魂》等。详见《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和百度百科介绍。




    关注 龙江作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