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微课】兰老师《诗经》5-《汉广》:这么凄美的失恋

 

兰老师的《诗经》微课深受欢迎,第五讲更是尽显功力,一首短诗的赏析撑起一次讲座。《汉广》帮我们感受到远古时代的凄美失恋,触摸到古人的真挚情感世界。...



【专栏简介】:

“大地良师”的概念,一是借用苇岸的著名散文集名《大地上的事情》,二欲绕开“名师”、“明师”、“星教师”、“卓越教师”、"最美教师"等提法。而我们的“良师”,当然包括着乡村里、城市里的普通老师们,因为绝大多数普通老师都在凭良心为师,在日益逼仄的生存、发展空间里,保持着内心的良善、良知,努力成为家长、学生的良师益友。

兰老师的《诗经》微课深受欢迎,第五讲更是尽显功力,一首短诗的赏析撑起一次讲座。《汉广》帮我们感受到远古时代的凄美失恋,触摸到古人的真挚情感世界。

——编者



【良师简介】:


兰保民,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受到学生和同行认可。

第五讲  《汉广》这么凄美的失恋
在前面几讲里,我们一起聊过《诗经》里的男人和女人,还聊过《诗经》里的男人和女人是怎么谈恋爱的。其实,翻开《诗经》,我们会发现,里面最多的是伤心人:



因此,如果我们说《诗经》是“一部上古先民的伤心往事”,一点也不为过。古语云:“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这么多伤心诗篇,我们当然无法全讲,只能先选一首,来体会上古先民伤感的心事。

这一讲,我要讲的是《诗经》里的失恋者,这也能够和前面几讲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谈恋爱总有谈不成的时候,恋爱不成,空留伤心,这就是失恋的痛苦。我选的诗歌是《周南·汉广》,从这首诗里,你会发现,《诗经》竟然可以把失恋写得这么美。
一、叠咏之妙


这首诗非常有名,艺术境界很高。首先它的结构很有特点,全诗一共有三章,每章前四句结构相同,但内容却有变化,而每章后四句,则是相同诗句的一再重复:“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样的结构,很像现代声乐作品——那种由主歌和副歌构成的二部曲式的声乐作品。副歌部分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性,也开阔了全诗的意境。这种“重章叠唱”的方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很多诗歌经常采用这种结章形式,但这首诗用得尤其好,收到的艺术效果格外美妙。方玉润《诗经原始》眉批道:“《汉广》三章叠咏,一字不易,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说的就是它一字不改,重复得是那么任性,却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不尽。

二、说“游女”
在这首诗中,诗人之所以低徊吟咏,伤心不尽,就是因为汉水畔的的这位“游女”,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之子于归”中的“之子”——这位女子,指的也是这位“游女”。那么这位“游女”是什么人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游女,汉神也。”(薛君《韩诗章句》)有根据没有?西汉学者刘向《列仙传》中有一篇《江妃二女》,讲述的就是周朝时期的郑交甫汉水遇神女的故事。



传说周朝的郑交甫在汉水遇见两位游女,出于爱悦,上前索要她们的饰物。游女们送他玉佩,他放在了怀中,但是走了十几步却发现怀中空空如也,再回头看那两位女子,竟悠然不见了。原来他们是汉水上的神女。

照这么理解,这首诗歌就有点儿曹植《洛神赋》的意思了。



《洛神赋》写的是曹植从京城回到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恍惚中洛神出现,他一见倾心。但毕竟人神道殊,最后洛神消失,徒留诗人惆怅徘徊。可见,两首诗在神韵上有相同之处。在《汉广》这首诗中,“游女”的形象只是一个淡淡的轮廓,诗人没有像曹植那样,对神女进行全方位的工笔描绘,而是不着一字,这种笔法上的“留白”,既为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与全诗旷远迷茫的意境相吻合。如果你的想象力不够丰富,那么《洛神赋》里对洛神宓妃的描写,可以帮助你丰富这一形象,那种天才的想象和才情横溢的描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第二种理解,是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游,游览、漫步的意思;“汉有游女”,即汉水岸边有一个郊游散心的女子,或者是一位沿着汉水漫步的女子。诗人对这个女子倾心爱慕,却不能接近她,更不能与她结为伉俪,所以才那么惆怅,那么忧伤。

第三种是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里的解释:游女,潜行水中的女子。“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她是这样翻译的:“汉水有位游泳女,我要追求没希望。”把游女理解成“游泳女”,够野性,够现代,可是却与我们对古代女子优雅贤淑端庄静美的审美想象,差得实在太远了。程俊英先生当然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理解,但我们实在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它不美!其实,“游”在古代有两个字形,一个是“游”,一个是“遊”,这两个字,在古代虽常通用,但就字形释义而言,还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前两种解释是不是非此即彼,不可通融呢?照我的理解,这两种解释恰恰是相融相通的,合在一起,落实到人间生活,落实到普通人的爱情心理上,作审美化的理解,不仅不矛盾,恰恰能够丰富我们对诗歌的审美想象和情感体验。这样,“游女”这一意象,就有了现代新批评所激赏的含混、朦胧、多义的美。漫步者的娴雅,游玩者的自由、无拘无束,再加上汉水神女的圣洁美丽、不可侵犯,这多层意蕴叠加在一起,才能够比较完整的传达这位女子在诗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这位“游女”,无疑是个凡间女子,她可能与诗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情相悦,生死相许,也可能诗人与她只是在汉水边偶然相遇,然而却一见钟情。但在诗人心目中,他可不就是自己的女神吗?她的神圣而不可亵渎,绝不亚于传说中的汉水女神。

然而这首诗的悲剧性就在于,诗人对这位女神一样的“游女”的追求,注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导致这出悲剧的原因,可能是这位他深深爱恋着的女孩早已名花有主;也可能是虽然他们两情相悦,然而却有世俗的胁迫让他们不能结成眷属;还有可能诗人本人迫于家族压力,只能迎娶别的女子。总之,诗人之所以无法实现爱情理想,一定有无法诉说的隐衷。
三、品“乔木”
第一章的前四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乔木,高耸直立的树木。“乔木”这个意象,往往会让人与“故国青山”联系在一起,以为是抒发故国之思。《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这句话是“乔木”这个意象与“故国家园”这一情感类型发生联系的最早出典,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字云林)有一首散曲《人月圆》:



但是这首诗里的“乔木”意象,应该说与“故国家园”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是《诗经》里常用的“托物起兴”手法,而兴中又有比,这就是“比兴”。“比”和“兴”有什么区别呢?朱熹在《诗集传》里对此有解释,并且被广泛引用。根据我的理解,所谓“兴”,就是即景生情;而“比”呢,就是有所寄托。在诗歌中,有的诗句纯粹是“兴”,没有比的成分,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除了提供一个情境、营造一种情绪氛围之外,就其实质,和后面所写的“追寻伊人”,并没有多少内在联系。而有的诗句,写的是眼前即时所见的景象,但这眼前的景象,与引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事由,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眼前景”与“心中事”有同构关系。这样的诗句,就是“比兴”,兴中有比,以比起兴。所说,“比”和“兴”的运用,在《诗经》中是一种交叉关系。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就属于比兴并用。根据全诗“乔木”“错薪”“刈楚”“刈蒌”等意象和信息所构成的整体情境,诗人可能是一位在汉水岸边砍柴的樵夫。汉水岸边,草木丛生,榛莽纵横,一棵又高又直的树,孤独地矗立在茫茫的汉水岸边,令他悲从中来,不由得吟唱起这首忧伤的歌谣。

“乔木”除了高而直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枝叶少而疏。《毛传》:“南方之木美,乔,上疏也。”可见,乔,就是树上枝叶稀疏零落的意思。《淮南子·原道训》:“乔木上疏,少阴之木。”意思是说,乔木因为枝叶疏落,树荫就很少,难以为人遮蔽骄阳。

那为什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呢?大家注意“休”这个字,按《说文解字》:“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它的字形像一个人呆在大树的枝叶之下,表示古人在野外劳作时,选择能遮阳蔽雨的树下歇息。可见“休”的造字本义就是人在树荫下乘凉歇息。但是,汉水南岸的这棵树,枝叶稀疏,并不能为劳累不堪的砍柴人带来什么阴凉。在似火骄阳下诗人挥刀砍柴,早已是酷热难耐,多么想靠在一棵枝叶婆娑的大树下,享一袭清风,得片刻安闲。但眼前空有高树,却无法令自己疲累的身体得到荫庇。这就像渴慕爱情,但汉水游女却不能给自己带来爱的安慰,是多么相似啊。这是“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兴中有比的第一层意义。

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长大长高,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没有十年八年的时光,它是不可能长成“乔木”的。如果把“乔木”的这层意思,和诗人作为樵夫的身份联系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樵夫,就是砍柴的,可对这棵树,这位樵夫却毫无伤害,它之所以能够长高长大,该蒙受了诗人多少偏爱!可能在诗人的眼中,这棵树打小的时候就与别的杂草树木不同,他喜欢它,他不把它当作寻常草木。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这棵树成长的漫长日子里,诗人经过树旁,用满含温柔的眼神打量着它,盼着它长高,长大。就像诗中的“游女”一样,她可能与诗人从小青梅竹马,诗人从小就护着她,宠着她,爱着他,对她一路呵护,一年又一年,直到她从一个小女孩出落成美貌少女。可是,一股诗人和女孩都无法抗拒的力量,让他们之间就像隔着浩茫无垠的汉水和长江一样,永远不可能在一起。这是“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兴中有比的第二层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用“高树”“大树”,而是用“乔木”这个词语呢?这是因为,在古典诗歌里,作为一种意象类型,“乔木”、“高木”往往给人萧疏、寥落的感觉。如南朝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还有南朝宋的文学家颜延之的一首诗——《还至梁城作》,也有“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的诗句,这些诗句,都是用“乔木”意象,营造了一派凄清寥落的意境。在这首诗里,如果把“乔木”换成“高树”或者“大树”,意思上虽然没有丝毫改变,但却不可能带给你那种孤独、凄清、寥落、忧伤的情绪体验。这就是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林庚)。



“木”的干枯、萧条感,与“树”的茂密、葱郁感,就隐藏在这两个不同的语词里。如果对文字有足够的敏感,对生活有足够的体察,对文学有足够的审美素养,你就能够体会到这两个不同语词意象背后所隐藏的那种不同的文化的、美的力量,从而内心产生不由自主的颤动。所以,“乔木”这个意象,在诗歌开篇,就为全诗奠定了忧伤、凄凉的情感基调。
四、永失我爱
诗歌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这样写道: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翘翘”是高扬的意思,“错薪”,杂乱的草木;楚,是荆条,他的细枝嫩叶可以喂马;刈,意思是割;蒌,一种蒿草,可以用来喂马。古代女子出嫁称“于归”,意思是找到人生归宿了。秣,喂马。这里的“驹”,并不是小马驹,而是高大的马。古代高六尺的马称为“驹”。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在自己爱慕的女子就要出嫁的时候,诗人再一次来到草木丛生的汉水边,那纵横错乱的草木,像极了他纷乱的心绪。他虽然伤心极了,痛苦极了,然而对于自己不可能得到的爱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她出嫁时驾车的马喂得饱一些,养得壮一些,让自己心爱的姑娘出嫁的路走得稳稳当当,顺顺利利。这种永失我爱的哀痛,该是一种多么苦楚的心境啊!

这种苦楚的心境,在每章最后四句的反复咏叹中得到了充分强化。现在有一句流行语:“重要的话说三遍”。“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在全诗中不多不少,正好重复了三遍。当你反复读这首诗的时候,不难感觉到,随着这四句诗的反复歌咏,一种绵长的忧伤就会在你的心湖里荡漾,每一次反复,它就会荡起一轮涟漪,每一次反复,就会荡起一轮涟漪,这一轮一轮满含忧伤的涟漪,层层递推,绵延无边,令你感到感伤不尽。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对于这四句诗的反复咏叹,程俊英先生在《诗经注析》里评析得非常精妙:



总之,《汉广》这首诗是一曲无限忧伤却又让人感到温暖、明净的爱的悲歌。爱而不得其爱,故悲伤;不得其爱,却甘心在她出嫁时为她秣马秣驹,故温暖;这样深挚浓烈的爱,却全不关乎得失,整首诗中没有丝毫的恨,哪怕是一句怨言也没有,只有付出,只有祝福,真是一片明净。汉水汤汤,江水泱泱,而阻隔爱的鸿沟,却比汉水还要广,比江水还要深。对心中的爱人,“泳”而求之不可,“方”(乘木筏)而求之亦不可,然而却终不能忘情,以至于反复自念,咏叹悲歌,可见情之所钟,一往而深。

广而告之
“大地良师”互学群试听月——第二讲来袭,也是兰老师讲《诗经》系列课程的收官之作,值得第一时间同步收听!7月13日(周三)晚八点,我们不见不散!



我们在“大地良师”互学群(QQ群:531028584) 等着你!

当然,您也可以选择通过关注本公微(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持续关注这个成长中的“大地良师”互学计划,以打赏、转发等形式,表达您对我们的关爱、支持。一并致谢!


    关注 大地良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