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国宝(3)

 

国宝即国家的宝物,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为国宝。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今天就让我们再一起去解读四件国宝。...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蒂姐”关注





宝即国家的宝物,不管是物品还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为国宝。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这些国宝受到所在国家的特别保护,他们大都作为无价之宝,成为国家的骄傲和象征。今天就让我们再一起去解读四件国宝。

第一件: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河姆渡朱漆碗,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代表文物之一,发现于距今大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漆器,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这件朱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的出土,表明中国人从新石器时代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此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产出无数精美绝伦的漆器工艺品。
ps: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第二件:河姆渡出土陶灶
此陶灶通长55厘米,通高25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土“陶灶”属生活用炊具,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见。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此陶灶为单体,可移动。其形似簸箕,火门外撇,椭圆形圈足。内壁横安三个粗壮支丁,其中两丁分别置于两侧正好对称,一丁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安有一双半环形与两侧支丁连成一体。陶灶整体设计合理,敞口火门,便于向内投掷柴火;内壁里的三支丁可稳定地支撑炊具。煮饭之时,河姆渡人可将釜置于陶灶之上,灶底燃起柴火。

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炊事用具以釜和支座为主,现已出土多件。而陶灶比釜和支座的组合更为先进,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而且这样的单体陶灶便于移动,适用于河姆渡这样的南方多雨地区。

出土这件陶灶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属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最早约七千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陶器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河姆渡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釜、罐、杯、盘、钵、盆、缸、盂、支座等陶制器皿。

以河姆渡土“陶灶”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单体可移动陶灶,为后世所继承,并发展出炉灶。而灶也成为中国人烹饪活动的中心,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风俗。
第三件:良渚出土玉琮王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髋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现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这件玉琮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 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车 车工 两字合成一字 。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 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第四件:水 晶 杯


战国水晶杯是战国文物,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一号墓出土 ,现藏杭州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水晶杯,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造型简洁,为起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其制作技巧和工艺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1990年10月,这只水晶素光杯从杭州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的一座战国土墩墓里现世。那一天,当考古人员挖到离地面一米多深之际,泥土里闪出一点晶莹来。半个多小时小心翼翼的清理后,它,就这样出现人们的面前——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没有任何纹饰。略带一点点淡琥珀色,杯子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中部和底部有絮状体,那是水晶的自然结晶。

杯子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制作技巧与工艺水平令人惊叹。当年,它被送到北京作鉴定时,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捧在手里赞叹:“国宝!绝对的国宝!”

作为世界主要水晶产地的中国,使用水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制品出土。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细生动,春秋时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这些器物采用圆雕的加工手法,技术上较之仅为钻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艺难度更高。

到了战国时期,玉器的生产进入鼎盛阶段,随着玉器工艺和加工工具的不断进步,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所以,水晶杯的制作工艺水平是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的。

它的器型确实很罕见,在已出土的战国文物中几乎找不到这种器型的,而且这个造型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手感舒适,使用方便。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要认为今人一定胜过古代。我们的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早已会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了。譬如,有些石器时代的陶杯,已经有了手柄,跟我们今天用的漱口杯很接近。专家分析:这只杯子在当时应该不会用来喝水。水晶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水晶杯应该是财富的象征。
【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

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轻松加关注


    关注 蒂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