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香道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认识香是从拜佛用香开始的,但香最早的是用于治病,不是拜佛。传说嫘祖父亲生病,不敢吃药,孝顺的嫘祖便把药...



很多人认识香是从拜佛用香开始的,但香最早的是用于治病,不是拜佛。传说嫘祖父亲生病,不敢吃药,孝顺的嫘祖便把药磨成粉,制成香点燃,让卧病在床的父亲闻药香而病愈,传为佳话,这相传就是香的由来。


因此,在古代“香”是用来治病的,一定用天然材料,所以香灰都可以吃,这也许是香和神明连结一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实,香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有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 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在屈原心中,香是吸收大自然精气的灵修草木,凝成心中美好的寄托。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文人们不仅烧香,还要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香文化流传至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事实上全人类几乎都和“香”有某种程度的关联。回教及阿拉伯世界每年消耗的沉香数量惊人。中国的线香最早起缘于汉朝,蜀汉诸葛孔明就是香的爱好者。越南的香承自蜀汉,法国统治期间也染上点香雅习而传回法国,法国人用茉莉、熏衣草等各种天然花卉磨成粉,制成香。日本香承自唐朝而今演绎成的日本香道,艺术品味已成为国粹。英国南部温泉区盛行点香,英国人洗完温泉后点上一枝清香,消除疲劳、解忧烦。德国人点香并非宗 教传统而是舒解压力,欧美国家现在颇流行点香,成为一种时尚,但材料和作法不尽相同。而印度、印度尼西亚、泰缅等地区,用香的数量也很大。

爱屋及乌,中国人崇尚香,自然也珍爱各种能够产生香的香料。在形形色色的香料中,沉香被誉为“香中之冠”,最为神奇与宝贵。在古代,沉香被掌握在少数权贵、富豪和文人手中,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时至今日,沉香依然是收藏界和投资界追捧的目标。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文人雅士、艺术界、学术界提升了香的层次,成为一种生活品味,一种雅趣,演绎成“芳香疗法,沉香疗法”等养生功能,这似乎又和古代原始药香相契合,而且愈精致多样化。

感恩您!
随喜转发是一种布施---法布施,功德无量。
欢迎转发!
公众微信:每天懂点香学
每日一篇,体味禅意香雅生活。


    关注 每天懂点香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