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芝的药理作用

 

牛樟芝——抑制癌细胞、预防癌症的转移、B型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功效,并在抗氧化、抗血液中凝血、及肠胃疾病上也有相当功效...

 牛樟芝又名牛樟菇,樟菇,窟内菰,红樟芝,神明菇…等称谓,牛樟在早期是因为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上饮食文化常有伴酒习俗,养成嗜酒的习惯,而常发生宿醉,甚至发生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疾病,在偶然的情况下试吃了牛樟木上长的芝状物,赫然发现竟可以解宿醉,改善肝疾病等病症,慢慢变成了祖传秘方,又称之为森林中的红宝石,灵芝之王,后来流传开来,发现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上也有相当好的改善作用,因而慢慢在民间口耳相传,又因牛樟芝生长相当缓慢,牛樟树生长于海拔450~2000公尺以上,低海拔的几乎被滥砍殆尽,高海拔采集相当困难,市场需求渐渐增加,在保育类法令问题及不易采集之下,许多人都需透过私下介绍才能购得,但一样买不到真品,更添加了其神秘色彩。
牛樟芝最早有开始使用记录,大概在光复前后,那时还是属原住民口中的仙丹,后来政府开发森林期间,牛樟芝才开始有用于去伤解郁(治内伤)的作用,效果相当好。

牛樟芝,全台的生长地大约集中于台湾五个区域,目前主要分布在桃园(复兴角板山)、苗栗(南庄乡、三湾乡)、南投(竹山、水里乡)、高雄县(六龟)、花莲台东山区等,生长期为6——10个月。

1990年台湾大学药学研究所杨书威,在沈雅静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中药牛樟菇活性成分之研究”取得了第一张研究牛樟芝的硕士学位,尔后各学术单位就发表许多有关牛樟芝的报告,并陆续以科学的方式验证牛樟芝流传的疗效,证实是真的有其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又有李明泉医师因为使用牛樟芝子实体治好其母亲肺癌,开始了牛樟菇的临床研究,并确认了十二种疗效,发表于济世青草应用学第三册——神奇的仙草药——牛樟菇。

牛樟树在国家单位发现全世界是台湾特有植物,受到极度重视,并列为国宝级保育类,而牛樟芝又只长于牛樟树,其他树木无法长处牛樟芝,在政府大力支持研究下,完成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报告,并一一验证了牛樟芝的功效,并确认了一些药用机理,证实了对抑制癌细胞、预防癌症的转移、B型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功效,并在抗氧化、抗血液中凝血、及肠胃疾病上也有相当功效,经过证实已不是民间流传的偏方了。

樟芝存在已久,直至1990年才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教授和台北医学院苏庆华教授首次发表,将之归类为灵芝属(Gauoderma comphoratum Zang et Su Sp NoV),命名为Ganoderma camphorata。直到1995年,张东柱博士依据樟芝子实体外观、气味、生长速率、孢子显微结构特性,判定应为多孔菌科Antrodia属之一种。命名为Antrodiacinnamomea(Chang and Chou ,1995)直到1997年,吴升华等人整合前两次文献内容后重新发表,将樟芝命名为Antrodia camphorata。确定樟芝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同担子菌纲(Homobasidiomycetes)、无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薄孔菌属(Antrodia)。所以牛樟菇也叫牛樟芝,樟芝子实体属多年生,具有强烈冲鼻的樟树香味,外形成板状或钟状,一年生,无柄,新鲜者表面呈鲜红橘色,老熟后颜色呈桔色或黄色,菌盖半圆形,直径10~20×3~8公分,厚2~2.5公分,表面具不明显纵皱,有光泽,边缘平而钝,菌肉两层,上层为木材色,下层为象牙色,干燥后其表面呈褐色,单孢子卵圆形,有双层,外壁透明,内壁呈金黄色,具分离或连接之棘形突起,孢径约14~19×7.8~14.4微米,菌孔微细绵密,每毫克有4~5个管口小,呈深红色或黄色,子实体大小变化极大,可大至20×30公分,重达5公斤以上,或小至一层薄片,但生长缓慢。

樟芝只寄生在野生牛樟树洞中,是牛樟树上目前唯一发现的木材腐杉菌,病症为褐色腐杉,故为褐腐菌,牛樟树为台湾特有的长绿阔叶大乔木,生长于海拔450~2000公尺的山区,今日台湾的牛樟树在大量砍伐及无造林工程的双重打击下,已难得一见,所以被列为一级的国家级保护树种,相对的,也提升了樟芝价值。


    关注 快乐与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