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艺术

 

当毕加索和勃拉克把拼贴技法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以后,他们随之发起了综合立体主义画派。他们给拼贴做了定位,正式将拼贴艺术推上历史的舞台,拼贴作为一种正式的艺术形式在立体主义时期崭露头角,展现其无限的艺术魅力。...



拼贴艺术的起源

中国拼贴艺术的雏形要追溯到 6500 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在当时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制陶、石器、骨器技术都较为发达,彩陶的制造最为繁盛。在技术逐渐进步的同时,人们思想跳跃的幅度也逐渐加大,给物品做装饰的目的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龙形和虎形图案的浮雕上面粘贴、镶嵌蚌壳等手段证明中国早期拼贴艺术雏形浮现于世。直到 1000 年前,当彩绘的图案剪贴在山洞的岩壁上并制作出拼贴图案之后,预示拼贴艺术由此得到发展。但是在当时,这种表现手法却没有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应用,没有形成一种艺术手段。

在欧洲,拼贴法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甚至更久,它的存在在当时只是昙花一现。到 20 世纪初,是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和勃拉克最先将拼贴艺术运用到架上绘画的。毕加索第一幅下意识应用“拼贴”的手法在画面上贴了一块小纸片的绘画形式人们将其称之为纸贴绘画,因为画面中仅是贴上纸片,只起到一些渲染画面效果、仅供消遣的作用



拼贴艺术的应用阶段分析

当毕加索和勃拉克把拼贴技法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以后,他们随之发起了综合立体主义画派。他们给拼贴做了定位,正式将拼贴艺术推上历史的舞台,拼贴作为一种正式的艺术形式在立体主义时期崭露头角,展现其无限的艺术魅力。大师不停的探索和创作更有特点、更具个性的拼贴装饰画作品。他们追求破裂、解析、重新组合的艺术形式,以蒙德里安等人为代表的崇尚以几何图形为基本元素的直线构图手法,脱离了自然的外在形态,创造出直线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世界,那些垂直线和平行线相互交错运用。画面上再拼贴一些数字和字母,使作品生动且有新意。然而拼贴艺术得到普及是在未来主义时期,受机器大工业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思想观念崇尚速度感的表达,他们充分的将机械时代的元素和新材料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其作品有很强的张力,拼贴艺术的使用更为熟练、富于变化。

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资产阶级艺术流派——达达主义,这一时期认为非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他们对战争表示强烈的不满,把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别人想不到的他们却能做出来,没有规律可循,不可想象,千变万化。达达主义时期重要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他用意想不到的各类材料和各种手段来创作,将拼贴艺术推向了高潮。



据说立体派拼贴 (Collage) 的灵感来自毕卡索和布拉克看到巴黎街头贴满层层海报的墙面, 而法文Collor就是黏贴东西的意思。

最初,毕卡索将有真实质感的物件贴黏在画布上,企图打破二度平面的绘画,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没想到后来有助於延伸发展出"新"的绘画创作材料、技巧和理念。

「拼贴」一辞源於法文coller(胶黏,to stick),在英文中,它是动词也是名词:作拼贴,即是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上,创作出一件拼贴作品。

毕卡索创作出第一件精致的拼贴,即1912年的「有藤椅的静物」(Still Life with Chair Caning):他在画布上黏了一片印有藤编图案的油布,以此方式取代直接在画布上画出藤编图案。从此模糊了艺术中真实与幻象的区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达的艺术家们更丰富「拼贴」概念,不论是文字片语、残缺图片、大量制作的广告印刷品、报纸杂志上的黑白或彩色照片,动手剪贴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材料。

事实上,拼贴的手法多元化,不仅仅在创作的颜色、肌理和质感上有变化,其中游戏的性格和反讽的趣味,非现实的重组和叙述手法,后来都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观念 。

另外,拼贴是一种比较随性的一种表现,它可以是不具任何意义的,自己觉得不错就行了。拼贴的材料几乎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找的到的东西都可以。拼贴完成的作品,用来作装饰品,可能比较适当,因为挂著别人看不懂的东西,然而拼贴做的月历,感觉也是不错,利用几块木板的组合,再随手涂鸦即可完成。

代表画家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布拉克

理查‧汉米尔顿

(Richard Hamilton)

大卫‧哈克尼

(David Hockney)

Raoul Hausmann

马克斯‧恩格斯特

(Max Ernst)

约翰‧哈特费尔得

(John Hearfield)

无限可能

著名建筑评论家科林‧罗(Colin Rowe)在1987年出版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在某种方面诠释了拼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一个多种元素拼贴堆叠的产物。在书中,建筑不再被单独作为一个对象来讨论,科林‧罗主张建筑师把视角从建筑单位体转移到整个城市。他认为城市是一种历史合力的产物,任何人对城市的认识或影响都是片段的和局部的,而城市的整体正是以局部拼凑的方式形成的,所以通过"拼贴城市"这样一种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法,可以把割断的历史重新连接起来。

曾经为米兰﹒昆德拉设计《笑忘书》封面的欧洲平面设计大师柯里莫夫斯基说过:"在各种艺术形式走到尽头的时候,对片段的截取与整合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之一。"而采样音乐家David Shea干脆将17个音源无规则排列,按下Random键,任凭机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里,先锋的本能与创新的欲望变成了古怪的技术,这一切只是来源于知觉,也许我看过的一句话更能解释这一切:"拼贴艺术的流行,正是象征了我们这个解构与结构相互并存,相互钳制的社会"

让所有新新人类何后后现代高兴的是,艺术的工作越来越轻,他们可以轻松的购买和消费着艺术和自由,至少不必在沉闷的大学课堂里枯坐着,听着那些老梆子们的布道。参与者由被动的接收转换为主动的制作,感谢电脑与科学家,他们提供重构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倒是Michael Foucault做出了辩护:"一个过度热情的创造力,正是显示了文化去中心化的趋势。"

拼贴艺术会不会是一种终极指向呢?不得而知。重拾记忆的碎片,在偷来的蛋糕上抹上自己的奶油,这不仅仅是在创作,而是全新的创造。无限次切割再经无限次的重组,艺术自身的概念极端的扩大。

小心,其实艺术,就在你的身边,或许就是你自己而已。


    关注 art眼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