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秦皇岛谁来种地?……

 

有人对农村现状总结出这样一句话:"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



今天,看到这样一段
引人深思的
内容: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很多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里工作、定居。留在村里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一方面,一些地方从事耕作农民的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上,很难看见年轻人的身影,从而给人一种无人种地的感觉。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田地抛荒的情况一直存在。

于是,有人对农村现状总结出这样一句话:"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谈种地……
从我的“老家”说起


上面这段话,似乎说的就是我的老家。我从小生活在石家庄的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村里娃,直到上高中才有了进城的机会。所以,对农村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深有感触。

刚翻了下日历,好像现在正是收小麦的节气。记得小时候,农村的孩子每年会放四个假期。除了城里孩子熟悉的年假和暑假之外,还有一个麦假和秋假。对村里的孩子来说,除了年假充满快乐之外,似乎其他三个假期都不会过的太舒服。因为,麦假要帮家里收小麦,暑假要帮家里除草,秋假还要收玉米……

说起来不怕见笑,我最胆触的就是跟父亲下地干活。石家庄的热,估计大家多少都有领教。别说下地干活了,在屋里待着都难受。

但难以想象的是,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样一片“热土”上,年复一年的默默坚守,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父亲黝黑的皮肤、坚韧的汗水深深的印记在了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想不明白,父辈为何能够如此的坚强和忍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煎熬!”

于是,“长大我不要种地”成为我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和最崇高的理想……

村里,还是那些人
还好,随着科技的进步,后来开始有了联合收割机,有了除草剂,有了秸秆粉碎机……农村人也不再那么辛苦和操劳。

后来,我上大学,偶尔回到老家,开始很少见到儿时的伙伴(除了过年时)。听说很多都到城里开始打工挣钱,有的当瓦工,有的当电焊工,有的学了厨师开了小饭馆……

后来,当我毕业工作后,偶尔回到老家,儿时的伙伴已经结婚生子。不过,还是很少碰见他们(除了过年时)。听说他们又去城里打工挣钱了。只是把孩子放在了老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再后来,我也有了孩子,偶尔带着儿子回老家,他们的孩子已经开始上小学。不过,还是很少碰见他们(除了过年时)。听说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城里打工挣钱。孩子上学一直是爷爷奶奶接送……

今年五一,叔叔家的堂弟结婚,提前打电话招呼我回老家。按照习俗,全村的乡亲们都凑过去忙活。我发现,忙里忙外的,还是父亲那代人,只是头发都已花白,身体已经弯曲……

父亲说,现在老家平日没有年轻人。无论红白事儿,还是干农活,一直忙活的还是他们那帮老骨头……
无奈的留守


不光在我的老家,秦皇岛好像也大致如此。

秦皇岛记者“刘旭伟”就曾报道过这样两个故事:

抚宁县抚宁镇黄宝峪村一些农民私卖果树地的土壤,曾经的果树地被挖出了深达十几米的大坑,而据村民介绍,私下买卖土壤的事情已经有四五年了,而且并非个例。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曾是最宝贵的财富,为何会有农民把土壤卖掉呢?国土部门迅速查处了此事。但调查结果令人深思。一位卖土老人说:“孩子不在家,再说卖水果也挣不了多少钱,这么多地我也干不动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马杖子村离县城很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县城打工。

午后,小河边的树阴下,57岁的常素侠说:“现在年轻人哪儿种地啊,都是老人种。”她的大儿子在廊坊,小儿子在县城建筑工地打工,去年房子卖得不好,也挣了两万多元。比较之下,家里4分地种的玉米和板栗,一年毛收入才3000多块,而卖板栗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贩。

69岁的张玉兰说:“村里壮劳力都打工去了,可不就剩老头老太太了。”她的儿子在新加坡做钢筋工,收入不错,可老两口不愿朝儿子要钱。71岁的老伴刘玉根有点倔强地说:“我们还能种地能维持生活。”老两口的三亩地种的是花生和玉米,卖粮食的钱用于平时的花销。
明天,谁来种地?


这是一个严肃问题。

据人民日报报道:一位叫刘开生的老农这样说到:“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因为有一次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



另外,每亩地种粮一年的纯收益不过几百元,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村男性青壮年而言,似乎成了“鸡肋”……

于是,真的应了这句话:"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谈种地……
无人种地? 难道无解?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初钊鹏,近年来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早就注意到农村的空巢化问题。

他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净流出的状态,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打工,不愿再回到农村。农村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方式将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可喜的是,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互联网企业、商贸公司、金融集团等不一而足。据统计,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超过10%。他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带来了营销和品牌。规模经营的利润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吸引力。

如此说来,“谁来种地”并非有解……
结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来看,蔬菜和瓜果作物的生产,还是很难完全的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需要人工劳作的比重还是非常之大。而这部分工作,又该如何替代呢?

这也许是西方发达国家“菜比肉贵”的根本原因吧……本来还想讲几个秦皇岛的年轻人回农村创业的故事,但今天时间有限,就先不讲了,回头慢慢聊……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右下角[写留言],欢迎吐槽!)
整理编辑:料木木   |   法律顾问:白延伍律师
更多精彩,请长按并扫描上面二维码 ↑ 加关注


    关注 爆料秦皇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