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充分的“看见”了吗?

 

为何孩子年幼时,最好由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亲自照顾、陪伴?这是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回应的重要精神之源,没有了这个源泉,孩子的精神世界无法充满力量地构建起来。因为是源泉,所以早期没有得到、长大也没能弥补时,所谓的“问题”孩子就随之出现。...



雪琴说

天听武志红老师的视频课程,一句“爱的唯一方式,是看见”,让我感慨良多。虽然我的成长总体比较顺利——初中住校之前,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基本的安全感OK;遇到先生,彼此感情稳中有升。但这句话,为什么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呢?细细感受,我发现——即使在基本状态还不错的情况下,我内心被“看见”的程度,依然不够充分。

作者|雪琴

如需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家庭教育专业老师雪琴”

1渴望被妈妈关注而不得......



志红老师讲了一个孩子写的日记——孩子做了各种努力想让妈妈的眼睛,从手机上移到自己身上,孩子因此非常沮丧、难过。我想,这类“渴望被妈妈关注而不得”的经历,几乎每个人成长中,都或多或少、有意识无意识的都经历过。我记忆中最清晰的一次,是7岁那年生病后,渴望被妈妈看到而不得的经历。

回顾小时候,关于生病,有一种很奇特的心理——总想自己生病,这样妈妈就会给一些平时不可能有的关注。例如——用她的额头贴贴我的额头,看我是否发烧;会稍稍关注我的胃口,给我一些平时不可能有的吃的……这种渴望被特别关注的心理,不正是希望有被妈妈看见的机会吗?很多孩子莫名的生病,其实都是内心渴望被看见、关注的外化。7岁那次生病,只是普通的发烧感冒,因此我有了可以不去上学的“特殊待遇”。妈妈带着我去一个很熟悉的阿姨家玩,我也特别喜欢在旁边听她们聊天。妈妈和阿姨聊得越来越投入,完全忽略了坐在旁边的我。
 
生病最重要的心理需求——被妈妈特别关注,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我开始不安分了。我从椅子上下来,把妈妈拉到旁边一个较长的沙发上。这样只是换了一个坐的地方,并不影响她跟阿姨聊天,妈妈并没有拒绝,但整个过程中她是边看着阿姨聊天边挪了屁股。等她坐到沙发上,我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我把妈妈放在膝盖上的手,拿到她身体两侧,自己的身体一点点蹭到她怀里。整个过程,妈妈没有不耐烦(这是生病才有的待遇),但也从头到尾都没有看我,更没有用双手搂抱着我。就这样,我毫无支撑的在妈妈的腿上躺了挺久,至今那个画面我还能清楚回忆起来。

2放下手机,好好看着我说话!



在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基本达成统一共识——童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品质,也直接影响着成年后与伴侣的关系。这一点,在我刚认识文哥(即我先生)时,就有这个觉察。跟他在一起之后,我一反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贴心、懂事的常态,变得任性、情绪化。就像一个渴望被宠爱的小女孩,任何细小的不满,都恣意发泄出来。这种状态,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就跟别人反复提到过的一个遗憾——从小自己太懂事、太照顾他人,而失去了很多任性、撒娇的机会。遇到伴侣,成了我弥补这份内心遗憾的大好机会。

从事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这几年中,我也深刻体到,遇到一个好的伴侣,再加上带着一份对自我及时的觉察与认知,原生家庭不够圆满的关系,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弥补、升华。与伴侣之间,依然是需要足够的“看见”,这个是现在很多成人容易忽略的。很多人会觉得,孩子才是那个需要被关注的对象,伴侣已经成人了,哪里还需要自己的关注?事实上,并非这样。
 
我和文哥的相处中,有一个经常发生的情景——我回到家,一直低头弄手机(与学员交流、群内互动,或者是追电视剧等),旁边的文哥就会比较烦躁,“你一直看手机,我跟你说话你都不好好听!”以前就觉得,我边看手机边听不行吗?同样,有时我到家很想跟他分享一些事情,我说的时候,他不断的看手机,我就有情绪。心情好的时候,我就撒娇耍赖用温柔的方式,把他的眼睛吸引到我身上;心情不好时,直接粗暴地抢过他的手机,或者发一通脾气躲开。细想起来,这些细小的冲突,无非就是在发出一个需求——我需要被你用心的看见。

了这个觉察和理解后,与文哥相处时,我们彼此会有意识的提醒对方——放下手机,好好吃饭;放下手机,好好聊天。这种用心看见彼此的时刻,是多么深的相互疗愈呀!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比较和谐但不习惯彼此“看见”关系,在与先生的关系经营中,已经得到很多的滋养和提升。

3父母已经把拥有的最好的给了孩子



这几年的家庭教育学习与实践中,一方面深深感受到太多父母的“爱”,都是缺少了“看见”,即武志红老师所说,“没有看见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另一方面,我又有另一份感触——
在每个父母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他未能得到带着“看见”的爱,因此做了父母之后,他也就无法给出有“看见”的爱
。但在他的生命中,他已经无意间把自己能够给的最好的给了孩子,但他自己都不曾拥有过的东西,他无法给出。这不是简单的理解父母,而是把自己生命的主动权交给自己。
 
解并感谢,父母已经在他爱的能力范围内,给到的资源和支持;同时,为自己的生命和成长负起责任。
每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毫无伤害的,这些缺憾和伤害,恰巧是生命赠予我们的成长的礼物。
现在我的父母逐渐老去,他们不再是小时候为我遮风挡雨的高大形象,更多的是需要我关心的对象。端午节带着爸爸妈妈逛了几天,不那么高大上的旅途,也挺疲惫的,但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开心与骄傲。就如同小时候的我,渴望着被爸爸妈妈特别对待一样,他们内心也如此需要被“看见”。
 
然被“看见”是每个生命,一生都渴求的灵魂需求,即使父母曾经没有给得那么充分,在我们成年后,依然可以做些事情,看见彼此、享受彼此心灵在一起的幸福。
平时多些关心祝福、特别节日一些小礼物、空闲时专门的陪伴、某个晚上的交心畅谈……这些日常的细节,其实带着一份心,都是很好的看见彼此的方式。
还记得妈妈上次对弟弟的一个不满——感觉他没有对家人足够的关心。如果从“爱的唯一方式,是看见”来说,就是妈妈感觉不到被儿子“看见”,也感觉不到儿子对其他家人的“看见”。
 
END
成长寄语

的唯一方式,是看见”、“无回应之地,就是绝望”。回顾自己成长中关于“看见”、“回应”的体验,我再次理解为何孩子年幼时,最好由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亲自照顾、陪伴。这种照顾和陪伴,是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回应的重要精神之源,没有了这个源泉,孩子的精神世界无法充满力量地构建起来。因为是源泉,所以早期没有得到、长大也没能弥补时,所谓的“问题”孩子就随之出现。其实本质都是因为缺乏被看见、被关注、被爱的滋养。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雪琴提供亲子关系、夫妻情感及家庭教育辅导
可添加个人微信进行咨询(zhuxueqinzxq)
欢迎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亲友一起成长
长按是识别二维码,进行关注


    关注 雪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