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之路,开始于卡萨布兰卡的那间酒馆丨Letter from Casablanca

 

久等了,我开始更新了!==...



巴尔干之行的第三天,我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失手把电脑扔进了海里(别问我怎么做到的,我也不知道 = =),我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电脑一点点沉到了海底。悲剧发生在一个美到不行但人迹罕至的小岛上(见下图),我也不知道该说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

总之,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最近才重回陆地,买了便宜的新电脑,一边继续新的行程,一边陆续整理之前积累下的文字和照片。所以,直到今天才开始更新。

今天先说说摩洛哥和卡萨布兰卡。我乘坐摩洛哥皇家航空的航班飞往伊斯坦布尔,经停卡萨布兰卡。一登机就看到许多戴着hijab的穆斯林女性,这似乎是对目的地宗教、文化一个很视觉化的呈现。摩洛哥,98.9%的人口是穆斯林,余下的1.1%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卡萨布兰卡机场设有专门的祈祷室(prayer room),我在候机闲逛时,也看到穆斯林青年在一个角落,跪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祷告毯上,面朝圣城麦加,虔诚地祈祷(出于尊重,并没有拍照)。

但,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说到摩洛哥和卡萨布兰卡,不能不提的自然是与这座城市同名的电影《卡萨布兰卡》。这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让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有了国际性曝光,为普通人所熟知;许多人听过卡萨布兰卡,却未必知道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说这部电影是摩洛哥的国家宣传片,似乎也并不夸张。所以,在摩洛哥皇家航空提供的电影里看到这个,一点也不意外。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很多年前,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当爱情片来看,被英格丽·褒曼美惊艳到,却未特别深究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次飞卡萨布兰卡途中,又重温了下,当作一件有仪式感的事,发现了许多曾经忽略的细节。比如,电影开始的那段独白:

“With the com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any eyes in imprisoned Europe turned hopefully, or desperately, toward the freedom of the Americas. Lisbon became the great embarkation point. But, not everybody could get to Lisbon directly, and so a tortuous, roundabout refugee trail sprang up - Paris to Marseilles...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to Oran... then by train, or auto, or foot across the rim of Africa, to Casablanca in French Morocco. Here, the fortunate ones through money, or influence, or luck, might obtain exit visas and scurry to Lisbon; and from Lisbon, to the New World. But the others wait in Casablanca... and wait... and wait... and wait.”



因为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追踪欧洲的难民潮,在听到这段独白时,竟好像是意外的惊喜。从去年开始的叙利亚难民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二战期间,数百万欧洲人为了躲避战乱和迫害、摆脱极度贫穷,把美国当作自由和希望的新大陆,漂洋过海地前往;和今天叙利亚人眼里的德国并无二致。无论是什么时候,迁徙的主角是谁,所有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故事背后的诉求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有更好的生活,生存不会受到威胁。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独立以来,一直实行开放的移民政策。但随着欧洲、东亚、中东等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国人却对移民越来越排斥,宗教、惧怕外来劳工同本国工人竞争、对于他们能否同化入美国的忧虑,导致本土主义泛滥。每天都有报刊杂志报道欧洲把他们国家的“渣滓”倾倒到美国,美国成了一个大“垃圾场”。

1921年,美国国会在通过了《紧急限额法案》,运用比例分析系统对欧洲移民采取数量限制措施。紧急限额法案以19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准,规定每年来自任一国家的新增移民数量不得超过在美国居住的该国家居民数量的3%。随后,美国又通过了一系列限制移民数量的美国联邦法案,除禁止中东、东亚和印度移民外,进一步限制了南欧和东欧移民。

这些是不是都听起来挺熟悉?针对欧洲难民潮的支持与反对,也仍然?只是,脱离不了这样的框架。只是,在叙利亚的问题上,宗教让事情显得更复杂。

我想,对于这个动机、历史的理解,可以算得上这次行程的开始。

To be continued...



长期收集【特别版】【深度游】城记,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等某一深度角度,介绍一座城市,发现旅游的隐藏关卡,世界的“Hard”模式。如果你也有“一点都不光鲜亮丽”的游记,欢迎发邮件到yangchu211@gmail.com,和我分享!



认识“Hard”模式的世界,才是正经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有趣分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