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造”,才能“创”

 

创客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近些年来在全世界快速蔓延,包括中国在内。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国内从“中国制造”向“...





创客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近些年来在全世界快速蔓延,包括中国在内。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国内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战略谋划,创客这个概念很快就火起来了。但是,很多人尚没有搞清楚创客的含义,将创客与创新和创业的意思对等起来,这恐怕并不利于创客运动在中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创客的本意是“制造者”,指的是那些出于兴趣爱好,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这个含义里面,大家最先关注到的恐怕是“创意”两个字,因为我们很缺这个,市场和社会都在呼唤这个;接下来会看到“产品”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把创客和当下很火的创业联系起来了;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转变”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也很重要。
就整个中国而言,要从“制造”走向“创造”,需要创意、创新。但对每个个体而言,创客运动呼吁大家从物的消费者走向物的创造者。要实现这种转变,不仅需要创意、创新,同时还需要会“制造”物,能“做”个实物出来。而且细想起来,“造”应该在“创”前面,因为如果你光有创意,却不能用自己的双手造出东西来,那你仍只能去消费别人造的东西。
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特别要理解这点。否则,学校中的创客活动很容易就走到拼创意的路子上去,最后成为极少数人的游戏甚至竞赛,或者变成学生背后的家长、教师在拼创意。
不是说“创”不重要,创造是最终目的,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重点帮助孩子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造”。并且,如果不具备“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一个人的创意能有多少价值?能持续多长时间呢?更何况中小学的孩子们。比如,创客活动经常涉及电子器件,如果你连怎么做个电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个器件的构造或者用途能有什么创造性想法呢?即便有,恐怕也是空想,过一段时间就忘了。
因此,即使现在大家都在谈创造、创新,学校还是不要被这股热潮冲昏了头脑,就算喊着“创”的口号,实践中也应该多侧重点“造”,而不要过度苛求学生出创意、会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动起手来,“制造可以触摸的实实在在的物品”。人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小时候学会了“造”了,长大有了一定的条件,“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注 控客机器人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