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电影叫《逼格改变人生》

 

我决定给他101分!100分给导演,剩下1分奖励给自己,因为我感觉自己能接受一个这样的剧情安排,肯定是bigger又有所提高了。...



照例,谈电影之前先说一个无关的故事,下面的这个家伙叫迈克尔·卡罗,中了近千万英镑大奖,从此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8年后败光巨奖的迈克尔·卡罗回到家乡诺福克郡,做清洁工,每周领取42美元的社会救济金



《无间道》里的倪坤曾说过一句灰常经典的台词——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记得那是个寒冷潮湿的午夜。窗外疾风怒吼,看着脆弱的窗棂被风不停的鼓动,我终于还是没能忍住膝盖关节的剧痛,打开了电视,准备找个风骚的片子渡过一个个漫漫长夜。随后我便看到了《Begin Again》。

我必须要承认,在决定观看之前是冲着主演马克·鲁弗洛和凯拉·奈特莉去的,毕竟印象中的这两位还没出过什么烂片,感觉这样一个夜晚不至于浪费我的烟头和精瘦精瘦的生命。

如果说这是一部带有欧洲文艺范的好莱坞音乐片;假如你看过《once》——那些静静流淌的音符、淡淡的暧昧、略带温度的悲伤、以及无以言表的惆怅与漂泊;可是这些还不足以代表我的感受。



约翰·卡尼应该属于音乐界中故事讲的最好,电影界里最懂音乐的那种人。一般情况下这种人就是我嘴中常说的天才。之前的一部《once》就是神来之笔,如果看不惯剧情就当我说的是它的结局吧。尤其是片中那首《Falling Slowly》至今都是我的最爱,我曾深深折服于它过于简单的节奏型与和弦关系所创造出来的复杂且稠密的情绪。



凭着深厚的乐器演奏和音乐制作功底,约翰·卡尼用了不到10分钟的场景,就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音乐天赋,以及天才制作人是怎样运用这种天赋将一首平淡无奇的歌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不得不承认,电影里主角丹身处于嘈杂的酒吧,在酒精的刺激下,用一种近似奇幻的手法便在大脑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配乐和编曲,这其实就是约翰·卡尼自身的技能展现,展现的毫不夸张恰如其分。完成编曲的那一刻,丹的微笑充斥了整间酒吧,身边喧嚣的人群瞬间枯萎成了大便,天才的艺术人生开启了第二次绽放之旅,随后绽放的一塌糊涂。



爱情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历来都是一对欢喜冤家,这就像诗词中的对仗,两厢对比,那种落差之美就呈现了出来,这其实也非常符合黑格尔朴素辩证法的描述:事有两面。片中女主格雷塔和摇滚男友(扮演者是骚当,骚当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要配乐者),本来应该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but,没有几个女生能管的住男友的dick。不过最令格雷塔气愤的却是摇滚男友的dick戳在了一坨屎上,起码她就是这么认为的。绝大部分的电影和故事都存在这个桥段,如果你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你会了解这不是剧情需要,这原本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才有了丹和格雷塔的偶遇,并且格雷塔运用自己的天赋毫不吝啬的,第二次赋予一个男人以生命。



天才+天才的旅程注定不是庸俗的,这样的题材在约翰·卡尼的作品中屡见不鲜。而他最大长处就是能让任何一位女主同时拥有一个精灵式的存在、一个圣母般的情怀,当然还有一份天使般的暧昧。我甚至怀疑约翰·卡尼浓重的圣女情怀是未忘初恋所致。



《Begin Again》和《once》在男主和女主的设定上其实并无不同,都有一个失败的家庭出身和一颗飘忽骚动的心。不过还是要感谢导演,本来丹和格雷塔来一次安慰炮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于情于理,和剧情铺垫也都到位了,最终却被他放弃了。我认为这个逼装的恰到好处,我决定给他101分!100分给导演,剩下1分奖励给自己,因为我感觉自己能接受一个这样的剧情安排,肯定是bigger又有所提高了。当然,故事结局也很成功,诸坐次各得其所安身立命。早在格雷塔冲出演唱会骑着单车眼泪夺眶而出的时候,这个故事其实就已经完结了。这样的一个女子,她需要的是一次心灵的释放,和一个自由的人生,而这样的一个人生,旅途上的熙熙攘攘男男女女形形色色,都只是过客。而我们,也都只是一些看客。



约翰·卡尼的故事起自于音乐,沿着音乐的脉络去填充故事,如潮水般的叙事随即展开,这是他的独道之处也是天赋之所在。但最令人耿耿于怀的却是,那些音乐流淌着,像位老朋友一样在你耳边轻声诉说,有让你反复回放和仔细聆听的欲望。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鉴于本人的良好信誉。我的建议如下:假如你是个牛人,而且还自认为是一个bigger较高的,那么我恳请你继续装下去,我保证不报警。因为那可能是你改变自己和改变别人的一次重要机会。


    关注 萨小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