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掇论|从作品看审美的粗俗化

 

清代的尊重和现代的变异。...

清代的尊重
在清末出现了众多现实主义作品,如张玉亭(第二代泥人张)的现实主义写实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市民的形象是对清代人物及其生存状态的一个真实反映,保持了肖像人物原有的气质、面貌,给人以温和、沉静、质朴之感,并无一丝愁苦和戏谑。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清代轻松的城市生活,人们各司其业,气定神闲。

清末的天津,是中西方文化对撞融合的时期,可能也正因此,才有了这些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

而使用西方技巧的作品中,东方儒学中的“仁”,也表现为,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融洽和谐,观照对方,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和关切。

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张玉亭,或是那一代艺术家们,真实的记录那时轻松闲适的生活,并在创作中对一个个的个人,进行了如实刻画。

这种对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与表现,完全脱离了传统雕塑的功能性,第一次进入对人的观照。而这样的作品,被视为三百六十行的风情作品,完全忽略了其艺术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现代的变异
当代众多雕塑作品,却拥有了完全不同的美学特征,而且这种美学特征,似乎不能简单的以所谓"俗",来忽视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现代雕塑在表现市民时,出现一类作品,作者以作品的面貌奇谑,甚至猥琐难堪为追求,并以塑造手法粗糙,处理草率为技巧特征。
这类作品在不同地区,由不同作者,创作出來。但是这类作品所传达的讯息、反映的审美情趣,却有某些一致性。


这种形式作品,在社会各阶层都拥有众多的欣赏者。此类作品的公开陈设展示,也由市井转为博物館,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和学术空间。学院也陆续对此美学特征表示肯定与接纳。
但是,很明显,这种追求猥琐的审美情趣,在两千年的文明历史,各个文明体系似乎都未曾见到。
 
在这种审美情趣里面,似乎可以看到,审美者的某种情绪在安全的,肆意的释放。这种情绪,似乎蕴含着一种攻击和藐视,这种复合情绪,在正常生活中很少能安全的表达,而在以此类作品为客体的审美过程中,可以安全的完成情绪的疏泄,从而达成对自我和本我的补偿与慰籍。
存在即有意义,我们并不想对此类作品,提出简单的肯定或批评,而更希望,看到淋漓表达的情緒,与情绪的来源、內含和意义。另外,审美主体对客体认知为某种人,某类人,而失去了对一个人的观照,作品中的人不再是一个唯一的人,而是成为某种符号。

但无疑,这些作品仍旧是这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他们会提醒我们,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人,尊重那些烦恼。
(节选)
泥人张世家,始于1826
微信ID:nrzsj1826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关注 泥人张世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