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院资讯丨乡村:让建筑多些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美丽宜居乡村”描绘了美好蓝图,去年浙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设计工作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美丽宜居乡村”描绘了美好蓝图,去年浙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4000个中心村村庄设计、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可以预见,乡村未来的天际线,将会由无数具有地方文化和传统特色的民居改写。

相比城市建设,乡村建设更有利于发挥建筑师的作用。一是乡村建筑主要以民居、独立式住宅、小型公共建筑为主,它们的体量往往较小,建造成本也比较低,易于建筑师的规划统筹和全程掌控;二是建筑师有相对较大的决策权,易于表达自己的设计观念,诠释自己的设计意图。他们能够在“小建筑”中,谋划空间、材料、地域、文化的“大思想”,实践自己的建筑梦。

然而乡村建筑的相对易建性,也容易导致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尤其是包含着实用功能的建筑空间,是否真的是乡村所需要。这便要求乡村主体乡民的反馈。作为乡村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和体验者,乡民无疑构成了参与乡村建造的重要群体。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民族之一,在这里,出现了两种最基本的依赖关系,即血缘依赖关系和土地依赖关系。前者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表现为聚族而居的姓氏繁衍特征及其背后的价值评判观念;后者以乡村为基本单位,表现为乡民择土而居、安土重迁、尊重自然环境的特征。依靠这两种关系,乡民在乡村里安居乐业,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这样的文化凝聚力,一方面用于抵抗来自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的侵蚀,一方面用于维护乡村既有的组织结构秩序。一系列流传于乡民间的乡俗民规,正是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总体上看,乡民间的源自于凝聚力的种种乡俗民规,受到儒家文化、家族制度、民间非制度性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系统地组成了乡村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思想背景。

由于乡村建造模式的“简单”化,加之其各个产业链环节的简明化,因此乡民和建筑师之间有了比城市建筑生产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类似于产品制造,建筑师即为产品设计师,乡民即为用户。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是产品的核心,也是产品价值的缔造者。而产品设计师则为用户服务,他们需要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避免闭门造车。将此方式借鉴到乡村建造中,便是建筑师需要以乡民为核心,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地满足他们的建造要求。

对于建筑师来说,改图显然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是聆听建筑真正使用者的心声并为之做出修改的机会却不多。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祝晓峰认为,在大约三成的项目上,建筑师无法和未来的使用者进行交流。而且这是一个“中国性”非常显著的普遍问题。

中国建筑师所服务的业主当中,有相当的比例不是建筑真正的使用者,而是持有土地开发权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前者优先重视的往往是建筑形象而非使用,后者对建筑使用的理解往往是市场调查出来的、现成的“最好卖房型”。中国当代建筑之所以少有对人的切实关怀,正是此因。就算有建筑师主动为未知的使用者考虑,也往往凭猜测而非由互动产生。不过幸运的是,乡村建造恰巧能够避开城市中常见的建筑师设计和使用者使用脱节的情形。

以富阳文村的建造为例。文村是一个地处浙北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的小村落,村里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在画出8种民居样式的设计图后,建筑师王澍和妻子陆文宇拿着图纸挨家挨户征询村民意见,他们深知,一个阳台的设置、一堵围墙的高低、一个院落的进退,都可能成为乡民眼中关乎风水、关乎住宅兴旺的敏感话题。有时候,为了满足乡村厨房、卫生间、农具室、地下室、车库等功能空间的尺寸、面积要求,设计图纸需要经过一轮又一轮反复修改;有时候,为了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呼后应的邻里环境关系,确保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光伏设备,都有院落空间,建筑的总体布局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排列。最让王澍欣慰的,是新村建成后,老村可以继续保留,老房子或是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幢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当公众对乡土营建的关注度提升,社会效应回馈更应注重。浙江大学“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及下属“ALAN博士城乡合作社”曾发起一场乡村实验,初衷是以真实的市场条件作为背景,来探索在当代及未来中国可能成立的小型家庭农业——“小美农业”模式。以此,尝试作为对当前主流思维下所倡导的“规模农业”的一种可能的有益补充。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一般耕作面积在15亩(1公顷)以下,以农民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种植型农业,强调精耕细作,讲求农产品的高品质,实现农民务农的较高收益。

其运作方式可以归纳为:以1+N为运转的“基本合作单元”建立城乡(农户+居民)互信社群;小规模种植,促进小农增收(每月5000元左右甚至更多)并可复制的社群单元;通过务农增收,吸引部分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回乡创业,缓解乡村衰弱;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农民的需求,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自下而上对乡村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推动乡间的“经营与永居”。

不少学者认为,“小美农业”模式对农村经济复苏和农村复兴有帮助。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诗宗表示,局部来说,这个模式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假如这种模式得到大量的仿效、复制、改造,有可能改变农业生产的面貌。他认为,互联网电商将来会覆盖农村影响农业生产。

未来,中国的乡村将会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的生活。这意味着,建筑师在乡村建造过程中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其与乡民直接或间接交流所产生的互动效应,将不再是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其中所隐含的需求的丰富性可以使乡民成为乡村产业生态圈的一边,并营造出乡村建造的互联网运营模式。这一模式或许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增强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本文来源ABBS微信号,感谢原创作者

公告

□ 即日起,花开乡院将接受建筑设计师/事务所对于乡院改造案例投稿,我们将筛选优秀改造作品,分享到微信及网站平台,欢迎积极投稿。

邮箱:huakaixiangyuan@163.com。

—————————————————————————

目录

【01】乡院使命

【02】乡院理念

【03】乡村旅游开发

【04】乡院建设

[4.1] 《园冶》专辑

[4.2] 建筑专辑

[4.3] 园林景观专辑

[4.4] 建筑材料

[4.5] 动手DIY

【05】乡院改造案例

【06】乡院设计师

【07】乡院推荐

【08】乡院文章

【09】乡院资讯

【10】法律理念

【11】最美横河特辑

【12】呼吁台

【13】活动召集

【14】干货专辑

【15】乡院独家

更多资讯在

花开乡院微信号:

huakaixiangyuan

花开乡院网:

http//www.huakaixiangyuan.com


    关注 花开乡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