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模联,用语言,看理念

 

作为英语老师,我也全情投入模联课程的学习。站在老师的角度,我就不由自主把注意力有意识的焦距在了教学内容和教...





作为英语老师,我也全情投入模联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以后可能用得着。

站在老师的角度,我就不由自主把注意力有意识的焦距在了教学内容和教师身上,在此,我对模联做一个简单的课堂反思:

  1. 老师授课的方式是“scaffolding(脚手架)”的方式。所以,第一天,老师们引导学生从联合国诞生的历史背景,三大宗旨,几大机构职能,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顺便提一句,老师第一个问题都是开放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做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激活语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每个同学都要诊视这个环节。
  2. ‍老师的教程,学生的学材料,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毫无疑问,要玩好“模联”,那么有关联合国的基本知识是需要“识记的”,这是基础。那是不是课堂就只停留在记住几个基本概念身上了呢?当然不是!当学生熟悉了基本概念之后,老师马上通过“字谜(word—crossing)”“一词概况(sum-up-in-one word)”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还没完!老师还要让学生马上“回忆(reflection)”刚刚记住的“机构及职能”。是不是到此就完了呢?不!这儿的老师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于是,我们第一天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不需要加入更多的国家?请给出理由。”此问题一抛出,中国学生就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阐述个人的观点。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类似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如果我们都认为到这一步就算到头了,那么我们仍然错了,因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永远都不仅仅是停留在“批判”而已,更重要的是“创造”。这就是为什么到课程的最后环节,老师布置的任务是“设计联合国特殊节日的海报”,因为在这张纸上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同学们的表现果然没有让老师们失望!点个赞!
  3. 老师的角色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国内的课堂上,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中心。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老师是一个“帮助者”“对话者”“资源提供者”“鼓励者”等,课堂是一个由老师和学生共同为核心而构建的。这就是为什么英国老师,总是在不断地鼓励学生,耐心的倾听;时不时地走下来向同学答疑解惑;很多时候更大家提供丰富的试听资源的原因了。很多学生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老师怎么总是喜欢放一些关于联合国的视频就了事了?怎么老师讲得这么少,而我需要做这么多?原因都是这个了。
  4. 无论是“做海报”“做报告”“标注地区争端”等等活动,同学们都是合作完成的。对!这儿就是这样的!他们需要大家能够彼此合作共事,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几个“学习”,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be together. Learn to be。再有就是,心理学上讲到的“记忆留存率”的多少和学习方式不无关系,如图所示。所以,同学们发现自己用语言的机会多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多了,同伴相互学习的机会多了等。这些其实都是一些“高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要抓紧机会体验学习呀!附注:这儿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同,所以课堂组织的形式也各有差异,中西教育无谁优谁劣,只有相互学习。既然我都难看得透看得准,不代表我们中国老师不会,只是,呵呵,你懂的,国情。(此处省略N万字)。


    关注 殷哥和你的成长心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