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钧不盈尺,他姓柴的不明白,你能不清楚吗?”

 

“自古钧不盈尺,他姓柴的不明白,你是吃钧瓷这碗饭的,你能不清楚吗?”...









围绕烧窑高手贺焰生和叶鼎三之间的“斗瓷”故事而展开《大河儿女》的热播掀起了一股钧瓷热风,不少观众被剧中精美的瓷器所吸引,同时剧中很多和钧瓷相关的故事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其中有个镜头是这样的:柴殿金为了给阎锡山过寿,要求贺焰生为其烧制一尺两寸高的“三戟莲花瓶”,而贺焰生呵斥道:自古钧不盈尺,他姓柴的不明白,你是吃钧瓷这碗饭的,你能不清楚吗?









那么“钧不盈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志钧给我们作了介绍。“钧不盈尺”的说法主要跟成型工艺和窑的构造有关:

一、成型工艺的限制当时主要成型方法为手拉坯和印坯,手拉坯工具为手转石轮,转速低,时断时续,所以不易拉出1尺以上的器型;印坯的工具为陶模,当时的成型原料也不易做成1尺以上高度的器型,否则容易炸裂变形;



二、瓷器烧成工艺的限制因为在当时建窑技术的限制,窑的密封性不好,烧制尺寸大的不行,温度达不到。因为温度低于1280℃时钧瓷不会发生窑变,而温度高于1300℃钧瓷的窑变也很难实现。窑炉中上下温差的存在,使钧瓷的高度受到局限,烧瓷时往往上边过火,下边缺火,所以成功的钧瓷就局限在一尺之内。

一尺究竟有多长?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19.9厘米)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7.7厘米)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7.7厘米)三国: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4.1厘米)西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3厘米)东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24.5厘米):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唐, 五代: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现今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尺=33.33厘米)“钧不盈尺”的局面难道就这么一直延续么?让《双龙瓶》给你揭开迷雾

中国陶艺大师苗长强不仅打破了钧不盈尺之说,还精心烧制出高达近60厘米的《双龙瓶》,足足近两尺!且2008年由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首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其实“钧不过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钧瓷器物在古代多为把玩观赏品,做得太大易粗糙,便失去了精美感。



而《双龙瓶》从构思到设计创作历时3年有余,本着国礼的使命,打造能够代表中国当代陶瓷最顶尖作品的任务,制作可谓不计成本,十窑之中,难得一件珍品!双龙造型矫健挺拔、洒脱优雅、灵动传神;双龙瞠视瓶内,瓶体线条流畅,古朴典雅;整体师古不泥、恢弘大气,无不体现着大师的独具匠心与巧夺天工!《双龙瓶》造型典雅大气、古朴自然,以最简洁的线条表达丰富的福祉——尊贵吉祥、富贵安康。契合宋瓷简洁凝练、优雅自然的审美风格,是近年来钧窑顶级大师苗长强造型写意的扛鼎之作!

在钧瓷的发展道路上,苗老师一直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持续大胆的走创新之路,不遗余力将钧瓷文化发扬光大!
————END————


    关注 幸福收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