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ACR关于ANA的概念更新

 

2015ACR关于ANA的概念更新2015ACR自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艾尔利希...





2015 ACR关于ANA的概念更新
2015 ACR
自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艾尔利希首次提出“自身免疫”概念至今,已逾百年。而60年前第一种ANA检测方法的诞生,则被视为现代临床免疫学的里程碑。数十年来,随着显微镜学、免疫学、甚至染料学的发展,ANA的检测方法也逐年更新,无论是检测的敏感性还是特异性,均有长足进步。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美地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故有作者认为ANA检测方法没有金标准!虽然,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在2009年将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作为ANA检测的金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验证,临床医生(主要是风湿免疫科医生)与实验人员对检验方法和结果的异议始终存在。因此,究竟何为正确的ANA检测方法,目前恐怕难下定论。在2014年ACR年会上,IIF法就已经被称为“参考方法”。在2015年ACR年会上,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实验室的Wener教授就ANA检测方法及意义新进展进行报告。
2015 ACR
国外某研究机构检测超过68,000份标本,其中9,268份测定为ANA阳性。发现某些罕见核型如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等与风湿性疾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研究发现,ANA出现阳性的时间,却可以在发病前很长时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文章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在第一个临床表现出现前5年,可检测出自身抗体的阳性,如ANA、Anti-Ro、Anti-La等。而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者,也可在临床表现出现前数年,甚至10余年,就能根据抗体筛查预测该病的发生。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ANA阳性,但缺乏相关的风湿性疾病的依据。怎样应对,可有以下考虑:1)排除其它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需完善有关检查;2)可能是一过性或暂时性的,如病毒感染等,需注意择期复查;3)可能刚好处于阴、阳性的临界点;4)需排除实验室自身的原因,如实验操作错误,或标本错误,或报告有误;5)并非所有ANA阳性者都与风湿免疫性疾病有关。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美国12岁以上的人群中,ANA阳性率约为13.8%。显然,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不会有这么高。因此,有些抗体虽呈阳性,却未必代表有病。这类抗体或许可称之为“良性抗体”,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致密颗粒型抗体(DFS抗体)。
大量研究发现,DFS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对于免疫荧光法检测ANA阳性的个体,如果血清中单一DFS抗体阳性,则可辅助判断该患者没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也有报告提出,在ANA阳性的健康人群中,DFS阳性率高达34%。但是,由于DFS抗原广泛存在于核分裂的各个间期,在颗粒的大小、亮度以及分布方面均有相当的异质性。在分裂间期的细胞核的某些致密区和疏松区,DFS不易被分辨出来。有研究发现,免疫荧光法检测DFS阳性者,改用ELISA方法后,阳性率仅为14%,虽然免疫荧光法检测DFS缺乏特异性。

DFS抗体普遍存在于健康人群,且为该人群ANA阳性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发现,32例DFS阳性者,随访3年,无一例发展为发展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而确诊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患者,却很少出现该抗体阳性(500例患者中,仅有22例阳性,其中19例同时有其它自身抗体的阳性)。

综上,DFS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可大致归纳如下:1)并非保护性抗体。如果患者同时有其它自身抗体,则其诊断和预后均与其它抗体有关;2)在ANA阳性但没有风湿性疾病的患者中,DFS阳性率约为1/3;3)DFS可低或高滴度阳性;4)建议特异性方法检测(ELISA法或印迹法)。那么,检测DFS究有何益呢?1)或许可以多少减轻患者的焦虑心情;2)节约不必要的检查费用;3)对于风湿科医生来说,可以减少会诊时间。
风湿科医生可能经常遇到一种令人纠结的情况:高度怀疑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但ANA检测为阴性。为此,应做以下工作:1)复查ANA,建议多种方法。2)疑系统性红斑狼疮者,加做抗磷脂抗体、补体、Coom试验等。3)疑炎性肌病者,有时不需抗体即可诊断。但如果考虑无肌病性皮肌炎,则需加做Anti-MDA5、CADM140。4)疑干燥综合征者,加做唇腺活检。5)疑硬皮病者,可加做RNA聚合酶3检测。该抗体为系统性弥漫性硬化病的特异性抗体,并且认为与硬皮病的肾危象相关。6)某些抗原为非核抗原,如核糖体p蛋白、Jo-1、SSA/Ro(尤其是52)。7)因敏感性不同而设置的临界值不同。

因此,对于自身抗体的测定来说,绝大多数是值得商榷的,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诊断试验。为尽可能达到临床所需,应采取以下措施:1)改进新平台,如“实验性链霉亲合素+生物素酰化的抗体+抗原或抗体+可显示的抗体或抗原”系统;2)发现新核型,尤其是特异性抗体的发现,如胞浆5核酸酶1A(cN1a),这是一种参与核酸代谢的酶,可能同时参与自身免疫和组织降解过程,与肌病密切相关。

(摘自: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报道:杜金烽)
名词解释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

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1)抗DNA抗体,(2)抗组蛋白抗体,(3)抗非组蛋白抗体,(4)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关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微信公众号,更多服务尽在其中!


    关注 省二医风湿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