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下):《串接的叙事》与《盘旋的思想》

 

重读汪老师的早年文集已经有些日子了,每回一看到就立刻取下借出,踩着多次续借后的死线写完读书笔记,又依恋不舍地反复抚摸后还回浦图,以俟后有缘人。当然,老师的书,我是向来不敢写书评的,最多是整整书摘,做做书荐以及下面这三篇四不像的读书笔记罢了。...

【写在前面】

重读汪老师的早年文集已经有些日子了,每回都是一看到就立刻取下借出,踩着多次续借后的死线写完读书笔记,又在依恋不舍地反复抚摸后还回浦图,以俟后来有缘人——这两本书自然也不例外。

犹记得老师在微信群中看到我之前就其早年文集所做的整理文本后,略表感谢又接着喟叹,大意是说(其仁老师曾对他说)早年讲的话、写的书,多年之后还要重讲、再写,大家记不得,自己也忘得快。还有,记得韦森老师也曾这样感慨道,丁丁的书要十年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读懂其中的真意——看来,这还不到七年,怕是又读早了。



(16年4月17日 北大二教422 摄/何易)
 


这两本“大三联”出版的“小三联”的姊妹篇,按出版顺序,貌似是《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在前,《盘旋的思想:知识、秩序、自由》在后,而就其内容而言,关注、讨论和反思地无外乎这三个彼此关联的概念及其所蕴育根植又反哺回归的三重转型的中国社会及身在其中的吾国吾民。

在反复审读之后,我尝试着学老师用心智地图的智能软件,结合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体悟,勾勒出了这么一副四仰八叉的思维导图,或许,也可以作为本篇读书笔记的线索和思路,和朋友们娓娓道来。当然,最后还得多说一句,老师的书,我是向来不敢写书评的,最多是整整书摘,做做书荐,以及下面这三篇四不像的读书笔记罢了。
 
(思维导图:《串接的叙事》(汪丁丁))


(下)
在展开对于自由、知识与秩序的讨论之后,让我们回到中国社会变迁及其所伴生的大范围、大规模制度变迁的“中国问题”所植根的社会现实,作为这两本书问题意识的回归以及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首先,老师将文化界定为“兼有群性与个性的哺乳动物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之总称”,并进而认为所谓“文明的冲突”无非是不同文化传统所提供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之间发生的冲突。与此相应,中国文化传统近代转型之艰难也在于如何寻求适合于中国人的情感方式的制度,特别是“娜拉出走之后”如何?“告别革命”之后又如何?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的传统情感方式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古今之变);另一方面,即使全盘西化,中国人仍要与西方人一样陷入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的冲突(中西之别)。而西方人和中国人在多大程度上可能解决工业时代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西方社会的根本问题,只要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仍是西方主导的,它也就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的根本问题。



在面对和回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是其根植的社会现实。在《串接的叙事》卷六中,老师也尝试展开了对于制度化的代价、制度幻觉、演化社会理论、合作秩序的扩展等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社会学的理论探讨。而这些讨论在《盘旋的思想》一书中又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地讨论和丰富地论证。

具体而言,卷二和卷三中先后展开了对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格问题(《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不应上调》)、房地产市场的地价补偿拍卖机制问题(《房地产市场可引入地价补偿拍卖机制》)、环境、文化遗产与水资源的问题(《环境与文化遗产的耗竭过程》、《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基本途径》)以及知识产权、自由与效率与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不是霸权》、《知识产权,自由与效率之冲突》、《创新激励与知识产权争议》)等问题的探讨。

除此之外,《盘旋的思想》一书还收录了老师多篇重要书评和由此展开的相关阐述,包括但不限于《道不远人——评林毅夫〈经济学方法论〉》、《恶行、消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兼评桑德斯〈魅力赢天下〉》、《经济学中的理论与现象——评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理解资本市场——读〈伟大的博弈〉》、《一位保守主义者的困惑——读斯科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以及《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等篇章。

就老师长期关注并身体力行的教育问题,卷四有多篇文章从不同侧面集中论述,卷一也收录了为国发院2009年春季“人文与社会”跨学科讲座撰写的海报和关于国发院设立“经济学与社会哲学教育委员会”的初步设想。这些文章基本都同时收录在老师《我的教育生涯》和《跨学科教育文集》这两本书中,我也会连同钱理群老师关于教育与青年的相关思考,在平台之后的系列原创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与探讨,也就不再于此拉拉杂杂地赘言不已了吧。

(完)张熙

2016年6月25日 夜晚

写于 上海家中


    关注 双城记patho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