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In人生 对话朱英楠(上)·女人并非天生的弱者

 

哥大、高盛、创业家……他身上有太多带有光环的标签,然而交谈中却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够颠覆别人对投行男的刻板印象?又是怎样的动力,让他成为了女权主义的支持者,并在生活、工作中不断鼓励身边的女性去寻找幸福感的源泉?...

嘉宾简介


     主编的话    
深夜十一点, David暂时结束了忙碌的工作回到家,开始正式接受我们 “致 · In人生”专栏的采访。四小时的交谈可谓淋漓尽致,却又意犹未尽,让我们对这个从高盛辞职出来创业、充满情怀的89年生人,有了更加细腻的了解,同时,他对Lean In Shanghai的真诚与尊重也让我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位嘉宾(要知道,在“在行”网站上与他约谈可是要花499…)。

哥大、高盛、创业家……他身上有太多带有光环的标签,所以直到正式采访前,我脑海中的David一直是一个西装笔挺、居高临下的投行人模样。就像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在《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里的经典金融男扮相:精致、傲慢、魅力无穷、不可一世。

然而,交谈中却发现他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

- 丝毫没有架子,也没有一般投行男的傲娇,到家换好居家服、倒了杯水便开始与我们交谈;

- 自小就成长于英语语言环境里的他,却能无比精准地吐字归音,甚至透着几分地道的京腔;

- 一直接受西方教育的半“香蕉人”,对待婚姻和家庭竟有着无比东方的传统观念;

* 香蕉人banana man,暗示外表黄皮肤、内在却是白种人、不谙中国文化的华裔

- 身为男性,却能对女性有着超越同龄人的理解和洞察,对于女权主义也有着难得的知识储备......

种种一切,更让我对他充满了好奇,也让此次采访显得更加妙趣横生。

以下为采访内容:



A woman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raised as a woman."“A woman is not born a woman, but raised as a woman”,谈到女性,David最先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回答,“我们对于社会的很多感悟都基于一个社会情境,这是人类自己构建出来的。在讨论性别这一概念时,就应该分为sex(生理性别)和gender(社会性别),前者是天生的、无可选择的,而后者却是人类社会赋予的属性,是可以进行选择的。所以,我会认为女人很大程度上是‘被培养’成了女人。”

男女天生的性别,更像是一个未加修饰的字符,而社会对他们的培育过程,就像是在这个字符上添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形容词。男性被安上“果断”、“稳重”、“野心勃勃”,而女性则被形容为“细腻”、“包容”、“柔情似水”。与其说是最原始的字符定义了男女性,不如说是这些形容词最终造成了男女的差异。

David的回答令我有些意外。一个金融背景出身的年轻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流露出的人文关怀和深度更像是一个文人或哲人才有的。似乎觉察到我的惊讶,他解释道,“本科阶段我曾经上过一门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当代文明),是哥大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的哲学部分,也是整个Core里面最重要的课程。当时我们研究了西方文明史中影响深远的大师及其著作,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尼采。正是在那门课上阅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后(The Second Sex, by Simone de Beauvoir),我对女性和女权的看法才彻底改变并延续至今。”
曾经的David一度认为,女权运动起源于女性天生的弱势。但渐渐地,他意识到这样一种‘弱势’对于女性而言并非天生,而更多的是社会语境投射在她们身上的。“女性不是生而为弱者,所谓的‘弱’,往往是经由后天的培养,甚至是传统观念加诸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带着这样的“新”认知,当时的David正好回了趟中国。“当时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爷爷是个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人,他常有的一个论调就是‘女人不如男人’。有一次家庭聚餐的时候,他又滔滔不绝地说到,家里大到决策方针、小到分担家务,他都比奶奶强,他认为女人就是比男人弱。换做是过去的David,听到这样的评论或许也就一笑而过,但当时的他正在接受西方女权思想的洗礼,于是不由自主地和爷爷争执了起来,“我觉得,奶奶的‘弱’不过是社会文化熏陶下的产物,并不是先天条件决定的。”但爷爷并不能理解孙子所说的“社会性别”,更无法体会奶奶的“弱”跟社会有什么关系。最令David诧异的是,不光爷爷和他争得面红耳赤,就连奶奶竟然也站在了爷爷那边,认为“女子生来不如男”。

那是David第一次意识到,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已经将男女差异如此根深蒂固地植入人们的脑海,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恐怕很难通过一朝一夕而改变。当然,在这一场争辩中,David并不想与爷爷争个孰是孰非,但此后,他总是不禁想到,如果社会能给予女性更多的指引,能给予她们像男性一样的自由度和决策权,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女性领袖、伟人出现?



They go after what they want, and don’t feel sorry about it."David从小生长于一个比较注重教育的家庭环境。10岁移民温哥华,高中考上了加拿大最好的男子私立学校,申请大学的时候更是全校第一个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早早就确定了去美国常春藤联盟学校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后来的他,更是在香港高盛和北京的创业圈中与一群精英共同打拼。所以在非主观选择的情况下,他接触的恰好都是一些常规意义上的“精英女性”。



▲ 毕业典礼上临上台前手中的名卡,由于毕业生中有不同的种族和语言的名称,需要用注解标示如何读自己的名字,上台才不会尴尬(如“朱”的英文读“Zoo”)

“怎样定义精英女性?我觉得她们有很多共同点:sharp, independent, driven, always go after what they want, and don’t feel sorry about it(犀利、独立、能自我鞭策,永远都在追寻自己想要的,且不会因为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存在负罪感,这些负罪感通常来源于家庭、朋友、社会对于个人的期望)”。David眼中的“In女性”,深知自己并非天生的弱者,骨子里有着挑战世俗的勇气,所以不断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打破一层层枷锁。在他认识的诸多优秀女性中,最具这般精神的,莫过于他从初中起就相知相识的好朋友L。

L,他眼里的精英女性,典型的go-getter谈起L,David毫不掩饰对她的倾慕。L几乎可以说是女版的David,甚至更胜一筹:高中时期是David的姐妹学校里,和他一样寥若晨星的人物,不仅成绩名列前茅,更是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比如模拟联合国)的创始人兼领导人;申请大学时,两人都被美国的常春藤大学录取,David去了哥大,而L则去了金融圈的“黄埔军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当时这所学校,在温哥华整座城市,一年只招两人,而L就是其中一个;2010年,他们还曾在高盛不同的部门实习,当时的L就已经是组内最受欢迎的super star。作为一个典型的go-getter(实践派),“只要是L想要的,没什么是她搞不定的”。

然而,像L这样的女孩在当时的温哥华,并不多见。温哥华虽是个民族多元的区域,但作为移民城市,中国人和亚裔仍是主流。因此,他身边的大多数女性朋友,也深受传统东方教育的影响,相对保守,常会担心主动竞争是一件有损“女性气质”的事情。



▲ 哥大毕业典礼

但纽约则不同。“New York City is literally a melting pot.(纽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熔炉)”,回想起刚去哥大读本科时的情景,David不禁感叹道,纽约和他从小生长起来的环境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但也正因如此,他早在高中时期就暗自下决心要来到这座“center of the universe(宇宙的中心)”的城市求学。而哥伦比亚大学,作为1960年代学生运动和7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先驱,更是一个非常liberal and progressive(崇尚自由主义精神和进步观念)的地方,也是David所待过对于political correctness(“政治正确”)要求最严格的地方。哥大的Barnard学院更是全美最top的女子学院之一。从一个身边全是男生的高中,来到这样一所以民权意识、女权声音为主流的大学,David真是经历了一次惊天动地的文化冲击。

Strong, independent, and assertive的哥大女生

在那里,他第一次全方位地接触到了一群“strong, independent, and assertive”(强大、独立、自信而坚定)的女性。她们中的很多人完全无法理解一些传统的中国观念,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人的适婚观念和对女性“传宗接代”这一责任的预期。这在哥大女生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剩女’这个概念对她们而言简直ridiculous(荒谬的),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她们并不认为女性的婚姻要受到时间这一维度的限制。”这群女生坚信,在婚姻和生育问题上,女性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任何一种结果,都应当是自愿而自洽的选择。

在David眼里,纽约精英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有几大特征:结婚年龄不受别人影响,只选择和“对的人”在一起,对她们而言,交男朋友和组建家庭完全是两件事,即便组建家庭,扶养子女的职责也是公平分配。



▲ David在兄弟会里召开Global China Connection-Clolumbia Chapter的最后一次farewell会议

“‘剩女’这个词本身是贬义的。我自己虽是一个传统型的男人,向往着婚姻家庭生活,但我并不认为过了一定年龄还未结婚的女性,就是被‘剩’下来的。”然而在中国社会,哪怕是经济与科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一个女人完全自愿地选择不婚或是去做“丁克(不生育人群)”一族,社会对她的容忍度也会很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有多少女性是被迫地走入了婚姻、或是抚养起她本不愿拥有的孩子?关于这一点,David不敢去设想,但他更愿意看到女性能在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里,自由地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

中西合璧的香港精英女性

在香港高盛工作时,他又接触到了另一类精英女性。香港虽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其文化内核还是偏东方的。这尤其体现在个人生活方面,比如,香港社会同样对于女性有着婚姻和养育孩子的预期,家庭观念也很受重视。因此,有一群稳重中带着上进心的女子便脱颖而出。“在工作中,她们也时刻有着争取权利和话语权的心,但具体到行为上,这类女性会更加从容和克制,更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如何把握机遇。”根据David的观察,这类女性,可以算是中西合璧的一种产物,能在局限的空间里保持独立,既发挥出自我,也向周遭的人展现出自己霸气、不可替代的一面,赢得他人的尊重。



▲ 从高盛香港办公室眺望维多利亚湾风景

► 多元的内地精英女性

“内地的精英女性和我曾经接触过的都不太一样,她们非常努力和聪明,但家庭背景、处事方式、教育背景都不尽相同”。因为不管在纽约还是香港,金融圈人士的背景还是比较单一的,几乎都是同一个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同质化程度会比较高,内地则不一样。内地的高速发展是多行业的,无论是传统的地产、金融,还是象征社会进步的知识、文化、娱乐,内地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并不只有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人。



▲ 辞职创业初期,David曾在北京三里屯SOHO街头拍摄公益视频“88个他”作为父亲节那一天子女给予父亲的祝福



Figure out what you want before you lean in."从温哥华到纽约、到香港、再到北京,David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精英女性,她们共通的特点就是“always go after what they want, and don’t feel sorry about it”。而这也是David本人比较支持的一种观念。

大多数女性,即使本身优秀,也需要被鼓励

大学期间,有一个师妹S曾给David留下极深的印象。由于他在投行领域的成功经验,以及早早拿到高盛全职offer的事实,常有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向David寻求职业规划上的帮助。S就是其中一位。最初的时候,S非常没有自信,一直认为自己去不了投资银行工作。在他们那群从小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眼里,投行就是金字塔的顶端,所以一直坚信自己很“弱”的S,总觉得进入投行工作,必定遥不可及。

但是David相信她有实力和潜力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一直鼓励她要突破自我,也从没停止过对她在职业上的指导。果不其然,毕业后她就去了全球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任职于投行部门工作强度较大的FIG组(Financial Institutions Group),并且在她进入美林的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成为了全组排名第一的分析师。

在David看来,曾经的S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被社会预期压抑住的女性。但是金子永远不会停止发光,她的韧劲,加上朋友适时的鼓励,帮助她激发出了潜能,走上了金字塔顶端。同样的例子在David身边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候,这些有韧劲、有潜力的女孩,只需要一点点的助力,就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这也正是David敬佩那些精英女性们的原因,因为她们的driven对自身而言就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助力,不停地push着她们lean in。也正因如此,她们才能成为他人眼中所谓的“精英”。



▲ 代表职业梦参加创业活动,职业梦旨在帮助年轻人实现他们的职业梦想

在分享了这么多敢于追求心中所想的女性故事后,我们希望David能给职场中的女性一些lean in的建议。电话那头的他,却陷入了沉思。过了半晌,才娓娓道来:“虽然我之前赞美了许多女孩‘go after what they want’的态度,但我觉得,女性在职场中lean in的时候,还是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和文化情境。真正会lean in的人都不惧怕失败,但绝不能将我刚刚所说的一系列西方的理念生搬硬套到中国环境中执行。因为人一旦脱离social norms(社会规范),必然会受到norms的制裁。”

所以,身为职业梦导师的David坚信,向前一步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清自己,“figure out what you want(搞清楚你想要什么)”是最关键。因为只有这样,中国女性才能更好地权衡利弊,做出最能维护自己权益、给自己带来幸福感的决定。“如果你想在工作上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成为absolute top(绝对一流),你可能就要取舍掉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如果你认为照顾家庭、抚养孩子是最能给你带来gratification(满足感)的事情,那么由于精力有限,你必然要在事业上作出一定牺牲和取舍。”这自然是一件无奈的事情,然而这样的一些限制条件,有时也许能帮助女性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迷茫是常有的状态,所以需要你去深思熟虑这个世界上能真正给自己带来gratification的究竟是什么。”David自己,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慢慢琢磨出了他自己幸福的源泉……
TEDx演讲《如何更好地社交》- 朱英楠David

采访后记
由于David身上的故事和亮点太多,所以本次采访,我们将分为上下两期。上篇文章,主要把重点放在David眼中的女性和对她们在职场上lean in的建议。希望让大家看到一个公众视野外的David,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光鲜亮丽的关键词。下篇,我们将会为大家揭晓,对于David而言,怎样才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样的事物能带给他带来gratification?又是什么,能令他放弃投行的高回报率和纸醉金迷,前往北京创业,开始了“吸雾霾、啃煎饼”的日子?

敬请期待。

作者:J Zhan




Lean In Shanghai采编·深度组主编

拥有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国际关系硕士学位的她,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率领校媒记者调查报道中国公益的创业生态。2014年入选联合国对外传播团队,为联合国官员撰写自传性文章并参与传播战略的制定,是六人团队里的亚洲代表。在过去两年里担任纽约大学政治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Inquiry)的总编辑,是创刊以来第一任中国籍总编辑,负责期刊的质量管控和新媒体战略。

遇见Lean In Shanghai,她将用文字和思想来延续茁壮于纽约的公益梦。

内容原创,版权归Lean In Shanghai所有。

如需转载,须注明本公众号账号 (leaninshanghai) 并附上二维码及作者简介。

投稿或合作 | leaninshanghai@foxmail.com

微博 | @Lean-In-Shanghai

LinkedIn | Lean In Shanghai

豆瓣 | Lean In SH

▷ 如想更深入地了解Lean In Shanghai,可点击阅读“命运偏爱勇者”。

命运偏爱勇者

▷ Lean In Shanghai 精选文章:

一个纽约女孩的NGO梦

▷ 致 · In人生专栏文章:

Interesting x Niubility = Infinity
Lean In Shanghai

进入Lean In Shanghai微信公众账号

点击菜单“关于我们-关于Lean In Shanghai”

全面了解Lean In Shanghai

Lean In Shanghai 微信群

该群面向我们所有的微信订阅者,希望建立一个基于信任的信息交流平台,让群内的Lean Iners可以互帮互助,一起分享和交流职场、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经验与感悟,以传递“Lean In”精神和实现“Inspire and Empower Women”的宗旨。

入群采取筛选制,申请时须至少参加过一次我们的线下活动。(针对长期在海外工作学习的订阅者,因无法满足参与线下活动要求,可考虑加入我们海外群)

欢迎通过以下方式申请加入:

1) 加管理员Yang的微信账号 (Y948067383)

2) 接受验证,查看群规并确认遵守

3) 在群里自我介绍:姓名/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申请入群的原因等


    关注 LeanInShanghai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