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中的魔鬼——重口味童谣

 

这是一篇黑暗系的文章。...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编者按:阳光照在花朵上,下面一半是阴影。


        预告死亡的“童谣”——关于“童谣谋杀案”类推理小说
提到“童谣”,人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没错儿,童谣就是儿歌,是读给小孩儿听,写给小孩儿看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口口相传的诗歌。因此,它难免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童谣一定是文字简单、内容有趣、琅琅上口,寓教于乐的……无论如何,它都应该是乐观、光明和充满童趣的。否则,怎么能给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读呢?更别提孩子们自己会不会喜欢了。

但事实上却并不尽然,就像成人不总喜欢看励志片和大团圆的故事一样,在儿童的世界里,也总有一些内容诡异的童谣广为流传。例如,在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英国童谣集——《鹅妈妈童谣集》中,便记录了一些另类的童谣,其内容充满了死亡与邪恶,即使是成年人读了,也会觉得阴森可怖。其中,有一首《莉琪波登拿着斧头》,内容是这样的:

莉琪波登拿起斧头,

劈了妈妈四十下;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又砍了爸爸四十一下。

如果不是事先说明的话,恐怕很难想到这会是一首童谣。事实上,这首内容骇人听闻的童谣,是来源于一桩真实发生在1892年的凶杀案的。当时,童谣中的主人公莉琪波登的父亲和继母双双被人用斧头砍死,但凶手是谁,却始终成谜,由此,街巷之间便流传着是莉琪波登由于与继母关系不和而杀死双亲的说法。于是,当成人们将之作为街谈巷议的谈资四处传播,甚至写成小说,搬上银幕之时,耳闻目染的孩子则以自己的方式,将其变成了童谣,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口口相传。由此可见,童谣的产生,并非一定是某个儿童作家或教育家的悉心创作,而是和其他一切文学类型一样,也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同样会反映在儿童传唱的童谣中。

而在《鹅妈妈童谣集》中收录的诸多残酷童谣中,最为著名和流传最广的,便是那首《十个黑孩子》(Ten Litter Nigger Boys Went Out To Dine)

十个黑孩子去吃饭,一个呛死剩九个。

九个黑孩子睡过了头,一个不醒剩八个。
八个黑孩子游德文,一个留下剩七个。
七个黑孩子砍树枝,一个砍死自己剩六个。

六个黑孩子玩蜂箱,大蜂蜇死一个剩五个。
五个黑孩子打官司,一个进了法院剩四个。

四个黑孩子去出海,熏扉鱼吞吃一个剩三个。

三个黑孩子上动物园,大熊抓住一个剩两个。
两个黑孩子晒太阳,一个晒焦啦剩一个。
一个黑孩子太孤单,吊死自己全完啦!
如果说在欧美,《鹅妈妈童谣集》为推理小说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的话,那么在日本,一种被称为“恐怖童谣”的儿歌,则令推理小说家们获益匪浅。其中,最著名的“童谣谋杀案”类推理小说,便是日本推理小说泰斗——横沟正史的《恶魔的拍球歌》,在这部作品中,用作死亡预告的,是一首名为《鬼首村彩球歌》的童谣:我家后院有三只麻雀

第一只麻雀说:

我们阵屋大人
喜欢狩猎,酒和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他都要
升屋的女孩外貌娇好,酒量也大
整日用升量,用漏斗喝
沉浸在杯酒之中
即使如此还不满足,被送还了
被送还了 。

第二只麻雀说:
我们阵屋大人
喜欢狩猎,酒和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他都要
秤屋的女孩外貌娇好,手指细长
大小硬币拿来往秤上放
日夜不停地计算着
就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被送还了
被送还了 。

第三只麻雀说:
我们阵屋大人
喜欢狩猎,酒和女人
不管什么样的女人他都要
锭前屋的女孩是个美娇娘
美娇娘的锁若发狂
钥匙就不合了
钥匙若不合,被送还了
被送还了。

在上面的童谣中,描述了三名年轻女子被“阵屋大人”迫害致死的悲剧,经由小说中的孩子之口琅琅诵出,配以鬼首村中古怪诡谲的氛围,便为一连串的谋杀案件披上了一层阴森森的色彩,哪怕谋杀本身平淡无奇,在这样的气氛烘托下,也变得悬疑可怖了!
由此可见,在“童谣谋杀案”类推理小说中,“童谣”更多的是一种营造氛围的道具,就像是王者手中的权杖、将军腰间的配剑,没有它,尽管王者依然是王者,将军依然是将军,但必将会失去平日里的威仪。而对同类型的推理小说来说,没有了它,尽然仍然是那几桩谋杀案、那名侦探、那名罪犯,但也必然变得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更别提有人问津了……

扩展阅读:赵跃  《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

文章版权归豆瓣网用户cebros所有,侵权立删。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置顶公众号

无论何时与何地,

不错过任何信息。
 
编辑团队
民俗学论坛


顾问:叶    涛    巴莫曲布嫫

施爱东

主编:王晓涛

副主编:彭佳琪    崔若男

责任编辑:崔若男

图文编辑:王宇栋
民俗学论坛

微信号:folklore-foru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 | 合作 | 交流 | 联系

folklore_forum@126.com


    关注 民俗学论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