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以希冀之笔,绘蓝图万千

 

人之间的种种壁垒和围城,有人要将它打破,人之间种种俯仰的姿态,有人要建立起他们间的桥梁。...





人之间的种种壁垒和围城,有人要将它打破,人之间种种俯仰的姿态,有人要建立起他们间的桥梁。你们劳累困顿的时候,有人用文字带给你们欢乐和指引。在建筑学院里,有这样一群人已经在为这样的想法而不停努力着——蓝图组。

蓝图组来为你描绘蓝图万千。

从部门到组织
蓝图原来是是建筑学院的一本小小的院刊,小小的黑白印刷,一年出几次例刊。由编辑部和科创部共同管理。14年换届之后,如何把蓝图做得更贴近同学和老师,加强和建院师生的互动成为部门成员思考的问题。2014年,在移动端浪潮的趋势下,几位部长决定开始做微信公众号。每日一篇的定时推文,配上图片和文字,高效快速的沟通方式让蓝图和建院师生的关系越来越近。在短短的两年里几次改版,不断在反思中提升公众号的质量。从一开始的随手拍,熬夜神曲之类偏向个人类的栏目逐步发展成以团体全析,蓝图有约,二七讲堂等倾向于团体沟通和个人专业和精神成长的栏目,当然还有让大家能在忙碌时放松一笑的栏目。在蓝图组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下,蓝图公众号已成为建院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对外展现建院风采的平台——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蓝图公众号关注量已达到2285,月平均阅读量超过2万人次。

每年元旦,毕业,迎新三个时间节点的期刊和公众号的运营使蓝图成为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对期刊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作量的上升,2015年成立了今天的蓝图组。它作为一个组织的形式,不再只以两个部门成员为创作人员,转而吸纳了更多有意愿表达的力量,使得蓝图更加活跃,勇敢的发出更多更响亮声音。



从记录到陪伴
作为一本院刊,它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到底要做一本老老实实采访记录回顾的刊物,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陪伴和他们交流的平台。责任主编黄银波说:“蓝图是立足于建院师生的生活,提供具有广度、深度的文章。同时也能尽量为大家在紧张的课程之间、带来一些趣味。”其他各位主创们也都认为立足师生生活和其公益的纯粹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对建院毕业师兄师姐和老师同学的采访常常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蓝图作为一个窗口,拉近了人和人间的距离,让我们看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人生选择的多样。通过建院人经历的某些类似性,让大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创造力。每次团体全析不仅让同学们相互认识熟悉,也成为建院团体向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每当一次次推送成为同学中的话题,每当一篇篇采访带给同学信心,每当一个个同学通过蓝图的窗口彼此了解,蓝图组的人都是十分欣喜的。因为他们意识到蓝图从一本简简单单的记录刊物终于变成了在建院小有影响力的声音,终于能够有更强的力量陪伴大家成长。
 背后的蓝图组
被大家称为蓝图闹钟的主创陈丹彤,每天10点准时推送。在大家手机上只是一个小红点的差别,在蓝图组却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几张简简单单的画稿却隐含着版权的发布。虽然也有稿子出问题的情况,不过在蓝图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总能化险为夷。如果有什么支撑蓝图走到今天一定是全体蓝图的坚持。一个大二和一个大一的同学搭档写稿,主创审稿推送,严谨的工作结构保证着它的运转。

当问到在如何看待蓝图时,卢逸伦说:“蓝图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吧,从前你是他的孩子,你感知他的喜怒哀乐,生怕哪里违逆了他的意思,现在你长大了,就要学会主动去照顾他,多为他考虑,怎么样能让他更好。”而在蓝图的采访中,一次次和老师大神们的交流也让小编们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

主创陈丹彤对蓝图组说:“看着小干事们写出各异的蓝图稿,表达着他们的想法,倒是有一种‘蓝图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的感受。”未来的蓝图主创们,请为我们描绘更好的蓝图吧。


    关注 蓝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