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讲养生》以痛为腧阿是穴

 

相传,孙思邈70岁那年,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书。  突然,一个人跑了进来...





相传,孙思邈70岁那年,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书。



突然,一个人跑了进来,大叫着:“孙大夫,有一个病人得了急症,现在昏迷不醒了,您快去给看看吧!”

孙思邈一听,立即起身,说道:“病人现在在哪里?”

来人回答说:“在十几里外的青石村,需要走很远的山路。你年纪大了,能行吗?”

孙思邈笑着说:“您放心,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子骨还很硬朗。我们别在这儿耽误时间了,救命要紧。”

说着,孙思邈拿上药箱,直奔青石村。

来人带着孙思邈赶到了病人家中,一进门就大叫着:“大家快让让,孙大夫来了。”

孙思邈进屋后,看见一个昏迷不醒的病人躺在一张破席子上。旁边的家人一直哭个不停。



孙思邈打开药箱,经过一番紧急的抢救,只听得病人“啊……”的一声,清醒过来了。

这时,刚刚苏醒的病人看到孙思邈,正要起身道谢,谁知身体刚一动弹,两条腿就像被刀割一样的疼痛,不禁失声叫道:“啊,我的腿,好疼!”

孙思邈连忙扶病人躺下,笑着说道:“您清醒过来就好,先不要动,我马上给您针灸止痛,然后再开点儿汤药就会好了。”

孙思邈从药箱中取出针灸包,在几个有止痛作用的穴位处用针,问道:“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病人皱着眉头,摇着头对孙思邈说:“还是很疼啊!”

孙思邈又选择了其他几个穴位用针。可是,病人的疼痛仍然丝毫没有减轻。

最后,孙思邈把医书上记载的所有能够用于止痛的穴位都针刺过了,但是,病人的病情就是没有起色。

这时,孙思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想:“所有的穴位我都用过针了,还是不起作用,难道人体中的穴位就只有医书中记载的这些吗?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呢?”

于是,孙思邈抬起病人的一条腿,边按边问:“哪儿疼?这里疼吗?”

病人摇摇头,说道:“不疼。”

孙思邈又按了其他几个部位,病人仍然摇头。

最后,当孙思邈按到病人膝盖左上方的一个部位时,病人大叫道:“啊!是!就是这儿疼。”



孙思邈放下病人的腿,在膝盖左上方处扎了一针。只见病人的面容顿时舒展了很多,也不再叫疼了。

病人的家属好奇地问道:“先生,这是什么穴位啊?这么神奇,一扎就立即不疼了!”

孙思邈捋着胡须,笑着说道:“他刚才不是叫‘阿--是’吗?这个穴就叫阿是穴。”

众人点头,于是,阿是穴就自此流传下来了。

人体上可以针灸的穴位,学名是腧穴,也叫穴、穴道。人体的穴位比较多,目前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常用的有402个。什么是腧穴呢?“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腧穴就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山洞中,很容易生病,后来他们发现在体表的某一部位按压、针刺、火灸等会减轻病痛,这便产生了最早的腧穴概念。以后随着人们对腧穴知识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腧穴的位置和名称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将腧穴与人体脏腑经络相联系。



由于腧穴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映于体表腧穴,因此,临床上腧穴有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账、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由于数千年来的发展,人们发现的腧穴越来越多,为了方便记忆,后世学者便将腧穴归纳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第一类是十四经穴,主要是指位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这些腧穴一般都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主要治疗本经病症,是腧穴的主体。第二类是经外奇穴,顾名思义,“经外”就是说这类腧穴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但是并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奇穴”是指这类腧穴对某些特定的病症有特殊疗效。第三类就是在这则故事中提到的“阿是穴”。阿穴是最早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又叫“压痛点”。一般来讲,在人体中,阿是穴没有固定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位置,它的确定是以压痛或者其他反应为依据的。这是因为阿是穴是疾病反应在体表的一种表现,不同的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是不同的。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于阑尾炎的诊断。在临床上,阿是穴多与其他腧穴配伍,用于治疗相应的疾病。



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同调五脏

其实同调五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练习“外五式功法”,既省钱、省时,效果又显著。中医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的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的枢纽,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渠道。葛洪外五式功法就是一套专业打通人体经络的功法,中医强调“一通百通,一堵百堵”。



葛洪外五式功法最大特点是:一看你就懂、一学你就会、一用你就有疗效,还不用花一分钱。


    关注 医药探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