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丨古琴指法之美

 

快速关注点击蓝色↑↑↑大雅传承古筝古琴关注即可,欢迎转载分享...



快速关注点击蓝色↑↑↑大雅传承古筝古琴关注即可,欢迎转载分享



嵇康有一句诗,写弹琴情状:“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寥寥数字,把弹琴潇洒清越的风神全然写出,很美。

乐器的演奏,由动作完成,各种乐器的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动作形态,各有讲究。但客观地说,有的乐器演奏起来,其姿态称不得美,形态的 讲究也并不丰富。而有的乐器在演奏手法、形状上有著诸多的考究,十分丰富。琴的弹奏,正属于后者。

一种乐器的演奏动作,首先与乐器的形制、大小、长短及演奏者与乐器的空间关系有关。琴的长短适中,左手移动的范围较大,但它离开弹琴者最远的音,恰好是左手臂伸展到最大限度时能够表现的,这就使得手臂动作得到充分舒展而不致勉强。弹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琴人膝上,或置于几案,弹琴恰好是一种端然俯视乐器的架姿,无须扭捏俯仰,是一种端庄、从容、谦和、自在的样子。

因为琴与中国文化的丰富内蕴有著深刻的联系,因为琴有著悠久的发展历程并与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群体有著最密切的联系,也因为这件乐器乐律、题材的丰富,琴乐的指法便自然得到细致的讲究,不仅技法相当多样,其内涵也日益充实起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音乐研究所曾编辑一部《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有名称和无名称的指法共计一千零七十个。这在中国乐器乃至中西所有乐器中,都是最为繁复多样的。

琴是弹拨乐器,左右手除小指外,其他手指都用于弹奏。因为琴没有音品,左手按弦后便会有诸多变化、选择的可能,单是一个“吟”法,就有细吟、长吟、定吟、飞吟、落指吟、游吟等多种,因为弹奏者的流派与个人气质不同,这些手法又有柔婉、劲健、闲淡、质朴的种种不同。右手手指弹弦,不仅都是双向的,而且击弦的轻重变化和组合方式都很多。同样向内弹,抹、勾、打、擘的弹奏感觉和效果很不一样,同一个音,用向内的抹、勾、打、擘或用向外的挑、剔、摘、托,其心情和韵意也有差别。

古人对指法形态是很有讲究的。他们把各种指法用形象比附,这些比附,都是美丽的自然物。在许多琴谱中,都在画出手法形态的同时,给该手法定一个美好的名称。如右手:

大指的“托”在《太音大全集》中名为“风惊鹤舞势”。

原书在手势图旁边还有一首兴词帮助理解其意:“万窍怒号,有鹤在梁。竦体孤立,将翱将翔。忽一鸣而惊人,声凄厉以弥长。”

食指的“抹”、“拂”均是右手食指向内弹弦,除了食指的动作要求外,对其他手指也有要求,整个手形,如同鸣鹤展翅。在《太音大全集》中名为“鸣鹤在阴势”。

兴词为:“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
食指的“ 挑”、“ 历”、“ 度”为食指向外势,名为“ 宾雁衔芦势”。

兴词为:“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中指的“勾”、“剔”,在《太音大全集》手势图中名为“孤鹜顾群势”。

顾梅羹在其《琴学备要》中解说道:“以中指屈于掌下,而众指低昂绰约,宛如张翼,与孤鹜高飞,俯首顾盼,形极相类。”

《太音大全集》于此指法所作的兴词为:“孤鹜念群,飞鸣远度。

堪怜片影,弋人何慕。与落霞以齐举,复徘徊而下顾。”
古琴右手弹弦,多单音,两音齐出者较少。其中,大指、中指相向同时弹一、六弦或二、七弦叫做“大撮”。《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大撮”名为“飞龙拏云势”。

兴词曰:“云物为龙兮,非池可容。头角峥嵘兮,变化无穷。位正九五兮,时当泰通。攀拏而上兮,滃然云从。”



中指、食指相向,即中指向内食指向外同时各弹一弦,叫做“小撮”;两指相背,即中指向外食指向内同时各弹一弦,叫做“反撮”。

《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此手法名为“螳螂捕蝉势”。

兴词为:“蝉性孤洁,长吟自乐。螳螂怒臂,一前一却。谓齐撮而复反,取其状之相若。”



名、中、食三指次递向外弹同弦同音,叫做“轮”。在弹奏初始时,要求这三指并齐。《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此手法名为“蟹行郭索势”。

兴词为:“蟹合离象,赋性侧行。内柔外刚,螯举目瞠。观其连翩之势,似夫轮历之声。”



大指扣住名、中、食弹出的音叫做“弹”,只弹一音叫做“单弹”

两指先后向外弹一音,叫做“双弹”,三指次递弹一音《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此名为“饥乌啄雪势”。

兴词为:“爰集爰止,莫黑匪乌。饥而啄雪,其味不濡。爰借喻于清弹,欲其势之虚徐。”

这些手势的比附,大多数象形,以自然形象比附手形手势,也有的 比是拟声。总之,都是以自然界中一些事物来形容右手指法。兴词对命名作进一步的阐明,常用一些古代诗文中的典故,以增加其文化含量。如此一来,弹弦的功能性的动作就有了额外的内涵,多出了许多的趣味。其实,这些动作本身不仅是动态的,更在弹奏过程中迅速组合、变化,未必有时间让弹奏者感受这些用来比附的形象,琴人的注意力,一定是在琴曲的精神方面。但在学习指法的过程中用这样的形容,却是一件有雅趣的事情。而且,对弹琴者体会、掌握指法,也的确是有很大帮助的。

古琴的弹奏,右手相对于左手,动作的幅度要小得多,基本上是在靠近岳山的地方弹弦。因为大多数的音都要靠左手按弦得之,而琴的有效弦达三尺之长,因此左手臂的动作幅度就较大。左手的形态如何,是很能见出一个弹琴者姿态的妍媸的。

左手除小指外,其余四指都各有运用。其中,大指和名指运用得更多。尤其是大拇指,在大多数拨弦或拉弦乐器演奏中,少有用左手大指的,而在古琴演奏中,左手大指用得几乎是最多的。

大指按弦,在《太音大全集》手势图中被名为“神凤衔书势”,这是因为大指按弦时,“大、食二指屈节相应,状如鸟啄,而余指翩然张举,有似翱翔。” ( 顾梅羹《琴学备要

《太音大全集》中的兴词曰:“凤兮凤兮,感德而至。衔书来仪,表时嘉瑞。谓拇按而食覆,取夫味之相类。”



左手名指在按弦上的作用与大指同样重要,《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左手名指按弦之势名为“栖凤梳翎势”。

兴词为:“有凤栖梧兮,不飞不鸣。意将冲天兮,载拂其翎。名侧按而拇屈,因其势而命名。”



食指按弦在《太音大全集》手势图中被名为“芳林娇莺势”。

兴词为:“相彼娇莺兮,迁于芳林。飞鸣求友兮,睍睆其音。谓按指之雍容兮,有如软语之春禽。”



中指按弦在《太音大全集》手势图中被名为“野雉登木势”,徐青山在《万峰阁指法秘笺》中改为“苍龙入海势”。

原谱无兴词,顾梅羹在其《琴学备要》中依其例补了一首,也是相当恰切典雅的:“不飞于天,不见在田。偃然入海,将潜于渊。谓中直而俯按,类夫势之蜿蜒。”



古琴左手指按弦,有一个特别的手法,即“跪”,是将名指第一、二关节屈曲,而以末节关节处按弦,形如跪状。从按弹上说,这种手法有一定的困难,但它的运用不是为了求形态的特别,而是根据琴谱取音的现实做出的。《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此法名为“文豹抱物势”。

兴词为:“有豹待变兮,隐于南山。抱物而食兮,孰窥其斑。状其形而取象,盖在乎作势之间。”



左手指有不少指法是需要在运动中完成的,这在琴书中也多有图示,但手势图不易将动态表现出来,因此这里就不列入了。这些手势,也有名称和兴词。如大指的“猱”法,在《太音大全集》手势图中被名为“号猿升木势”。兴词曰:“瞻彼号猿兮,升于乔木。欲上不上兮,其势逐逐。重按指于分寸兮,欲去来之神速。”右指不弹左大指在上一音之后按弦得音,叫做“罨全集》手势图对此法的命名和兴词都极为恰当,名为“空谷传声势”。兴词曰:“长啸一声兮,振动林麓。随声响答兮,在彼空谷。喻名按而拇罨兮,欲其音之相续。”

“吟”大概是左手最常用的指法,是获得韵味的方式。它在具体按弦上又有多种变化,以获取不同的韵味。有“ 定吟”、“ 细吟”、“ 游吟”、“ 飞吟”等。太音大全集》将“ 细吟”名为“ 寒蝉吟秋”,“ 走吟”名为“ 飞鸟衔蝉”,比喻十分恰切。“游吟”得音比“飞吟”松活舒缓,《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此法名为“ 落花随水势”,兴词为:“ 落花随水兮,顺流而去。逆浪所激兮,欲住不住。

因其势以取喻兮,能求意而自悟。”

泛音在古琴中有着极丰富的表现,七根弦,每弦有十三个清晰的泛音,共计九十一个泛音之多。其丰富与优美,在中西乐器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泛音在琴曲中经常成段出现,需要左手大、名、中、食指组合运用。其着力、运动之态,很是讲究,否则,难以表现泛音之美。《太音大全集》手势图将左手大、食、中、名指互泛的手势名为“蜻蜓点水势”,兴词为:“无数蜻蜓兮,在水之湄。款款而飞兮,点破涟漪。犹对徽而互泛,类物象之如斯。”

古琴的手法众多,这里只能举其中一小部分为例。
大雅传承·古筝古琴培训
联系人:周老师 
电话:15840348166
       024-31683529
   
地 址: 沈阳市浑南新区朗云街5-553-4(浑南一小斜对面)
扫码关注微信,了解更多专业视频、图片



    关注 大雅传承古筝古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