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虑的五大来源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焦虑呢?当然还是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有些父母可能就更困惑了:家里好几个大人全身心的爱这个孩子,居然有有不安全感?...

不讲大道理,每天5分钟,解决你的育儿困惑


最近我有个困惑。

送培培到幼儿园,在大门口还欢天喜地的,一到教室门口就抱上我的大腿,撕心裂肺的哭着“妈妈,别走”。虽然老师反馈说我走后几分钟她的情绪就好了,可作为一个即将步入中班的菇凉,每天早上来这一出似乎也挺违和的。

她不应该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啊!

跟朋友聊起,妈妈们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不解:

为什么我的孩子动不动就哭?

为什么孩子那么害怕?

我不明白ta在担心什么。

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焦虑呢?当然还是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有些父母可能就更困惑了:家里好几个大人全身心的爱这个孩子,居然有有不安全感?

今天跟大家聊聊孩子焦虑的来源。

妈妈,你等等我
我们是否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尤其是早上出门前:“你还小,让妈妈帮你扣扣子吧。”遭到孩子墙裂的反抗:“我自己可以!我自己来!”于是我们只好在旁边焦急的等待着,孩子好不容易扣上一颗。一看时间:好几分钟都过去了,不行要迟到了!我们一把夺过对扣子的控制权:要迟到了,妈妈帮你扣!这时有的孩子可能会顺从,有的孩子可能就抓狂哭闹了。总之,这是不太美好的早上。

慧妈妈说:

当孩子被阻止承担某种ta已经能够承担的责任或参与某种活动(比如说家里包饺子)时,他们会感到不满和愤怒。父母的不信任和不耐烦,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

如果我们能耐心的等待,这样对孩子说:“扣扣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拧开门把手需要很大的力气”,孩子的焦虑会得到极大的缓解,也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对任务的成功和失败。成功了,ta知道自己征服了一件挺难的事情,满足感油然而生。失败了,他们也会感到安慰,因为妈妈也知道那件事真的挺难。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理解和支持。关键是,他们不会因此感觉自己能力不够。

孩子的成长有他们的节奏,他们需要不断尝试的机会,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辱骂的情况下学习。

妈妈,别丢下我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在外面玩儿,到点回家了,可孩子还恋恋不舍,磨磨蹭蹭。我们在各种讲道理,谈约定无果后,使出杀手锏:“宝贝你还想玩会是吧?那妈妈先走了哦,bye~”此话一出,只要你立马转身迈步,6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不飞扑过来的。

慧妈妈说:

这招真的百试不爽。可我们想过原因吗?虽然我们只是随口说说,谁会真走啊?

可孩子不这么认为啊!这样的话会唤醒孩子一直潜伏着的对被抛弃的恐惧,ta可能马上就开始幻想一个人被孤零零的丢在世上。——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ta并抛弃ta。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ta,回家的时间到了,然后牵起ta的手直接走,而不是拿话来威胁ta。可能刚开始孩子会哭闹,但只要你保持温柔的坚持,几番试探下来,孩子就会明白你的界限。


妈妈,你在哪儿?
培培2岁的时候,有次我出差,早班机,前一天我跟她说过此事。所以第二天为了不吵醒她,我悄悄走了。结果她醒来以后满屋子找我,爸爸的解释和安慰起不到任何作用。整整哭了一上午才去幼儿园,而且下午居然发!烧!了!

慧妈妈说

不辞而别也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恐惧。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我们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的时候,分离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有意义的准备不只是一般口头上的解释:“妈妈明天要出差了哦,过几天就回来了。” 真正的准备,需要交流,用孩子的语言和方式交流。

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邀请孩子一起演“妈妈要出差”。选几个玩偶代表家庭成员,一个房间代表家里,一个房间代表出差的城市。小朋友抱着玩偶坐好。妈妈说:“妈妈要出差去**了(指指隔壁房间)。宝贝在家里跟爸爸、爷爷奶奶在一起。”妈妈表演坐飞机去出差,让孩子跟玩偶待一会,然后回到“家里”与宝贝团聚。这出分离和团圆的戏,可以反复演练,直到孩子放心:妈妈还会回来。

爸爸妈妈,你们别吵了
当父母吵架时,孩子会感到不安和内疚。不安是因为家庭遇到了威胁,内疚是因为孩子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冲突的原因。是的,对家庭和父母的绝对忠诚,会让孩子把责任扣在自己身上,义无反顾的背上黑锅。这时候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评理,或者向孩子抱怨另一方,更会加重焦虑。因为孩子无法在父母之间保持中立,ta必须要选择一边,也就意味着放弃另一边。你有没有听到孩子的呐喊:我做不到啊~~~

慧妈妈说:

夫妻之间没有争吵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大部分事情都不需要当下立马解决,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情绪。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焦点是在问题本身还是吵架这件事上?

我们可以待情绪平复以后,平静的讨论彼此之间的分歧。让孩子知道父母之间有分歧,需要协商,父母管理情绪的做法也是给孩子很好示范。让孩子目睹父母之间相互攻击对他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如果情况恶化,父母选择离婚。请不要让孩子成为传话筒,不要把孩子当成窥探另一方的工具,不要怂恿孩子抱怨另一方。由于对父母的爱,孩子有时不得不扮演大人的角色来让父母放心。但是,ta只是个孩子。


妈妈,死是什么?你会死吗?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死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孩子理解不了死是永恒的,当他们看到,不管怎么哭闹和抗议,深爱的宠物或人都不在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这让他们感到焦虑和脆弱。

孩子的小宠物死了,为了不让孩子痛苦和悲伤,父母会赶紧买个新的来替代;植物死了,马上种个新的,希望孩子不会发现两者的差异。

对孩子解释死亡,我们最常用的方式是:死就是变天使;死就是睡着了;死就是去天堂好吃好喝幸福快乐。可我们是否想过,当一个4岁的孩子听到这话会怎么想?ta会不会想全家都去天堂玩?

慧妈妈说:

简洁、诚实的告诉孩子真相,同时给ta爱的拥抱,认同ta的感受,孩子才会感到安心。孩子不应该被剥夺痛苦的权利,父母也不必为孩子的快乐负责。允许孩子充分的表达他们的担心和感受,甚至帮助他们表达。

“小狗死了,你非常难过。”

“你希望它还活着。”

“你很想它。”

“你会记着它。”

如果父母补偿性的赶紧买个新宠,孩子可能会认为失去所爱不是那么不得了的事情,爱很容易转移。

死亡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件难以捉摸的事情,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的生命和死亡的现实,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理解死亡。


这就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我已经够爱孩子了,却不知ta在担心什么?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孩子所有的不安和焦虑,但可以理解孩子,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这种情绪,表达他们的担心,帮助他们为担忧和恐惧做好准备,陪伴孩子一起拥抱成长的烦恼。

成长需要等待,幸福需要陪伴
活出态度

养好孩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字为原创。转载请联系慧妈妈。
您的转发和点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培培妈妈

美国正面管教注册家长讲师

资深猎头,阅人无数

乐天派实际派,讲科学不迷信

不爱“鸡汤”的女汉子

微信号:eva3144


    关注 慧妈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