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图书推荐好有趣呀——中亚篇

 

书中的中亚女性简单介绍。...



没错我就是标题党。

最近回东区的路上倒是常常看到一对中亚面孔的夫妻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往校内方向走,大搞是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人。特别喜欢那个小女孩,应该没满10岁,头巾都不用带,可以看到带着一个粉色的发卡,眼中到充斥着呆萌,眼神紧紧地盯着远方,连我在旁边看着她都没注意。然后母亲倒也很安详地看着女儿。

嗯,这里不用时时刻刻担心爆炸,女儿可以很开心健康的活着。

也就是这个让我想讲讲看过的两本书中的故事。阿富汗女性国会议长法齐娅·库菲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以及巴基斯坦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的《我是马拉拉》。

两本书中描写的情节大多是介绍在塔利班下,他们的生存状况。

当然她们都是当地相对富裕的人,又没钱出国的人,像写《追风筝的人》的卡勒德·胡赛尼一样。

真正穷的人早就化为死亡数字,没人关心

饭要一口口吃,故事要一个个讲。



法齐娅的书名虽然看上去很,嗯。。。,俗气。而且书中给女儿写信部分很少,大部分说的是自己的经历。前部分说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很感人,严格的父亲,传统的母亲,兄弟姐妹间的故事,在她笔下都觉得很真实。后部分说塔利班来了毁灭了自己的亲人,夺走了自己的爱人,撕心裂肺的感情和失去母亲的痛苦折磨着自己,时时刻刻还受着死亡的威胁。

最后一部分说自己开始从政的生涯,书名虽然叫《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但感觉明明是希望自己不要一事无成,自己给自己背负了很多意义。

当然书的目的性还是有的。但纠正世界对穆斯林的看法,纠正人们的女性的看法多于对自己政治事业的艰辛的描述。作者站到了更高的层面考虑这本书的意义。



看的过程中,有一段还是蛮映象深刻的。

头顶止血,然后又开始干活,确保下一次的米饭粒粒分开。 她默默地忍受着这样的暴打,因为在她的世界里,毒打意味着爱。她向我解释说:“如果一个男人不打他的老婆,那就表示他不爱她了。他对我有期望,只有我令他失望时才打我。”在现在的人们看来,这话听上去怪怪的,可她就是这么想的。这是她生存下去的信念。

能理解,同时真的对他们的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还有中间对很多被迫加入塔利班的人的描写,也让人觉得塔利班中有很多是为生计,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种自愿做入伙,做人体炸弹的。正义邪恶似乎又模糊了一点。



至于《我是马拉拉》,所以描写的是马拉拉上课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也是因为她比较小,没什么经历,很多描写他父亲开学校的故事。核心说的是她和塔利班反对教育的斗争,主要是她们家开了个学校希望无论男女都来上课。马拉拉也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了国家之女,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真心还是很大的。



马拉拉真心这张照片好漂亮。

书中有以小段:

有一天,我看见我的小弟弟阿塔尔在花园里发疯似的掘地。“你在干什么?”我问他,“挖一个坟墓。”他说。

弟弟,你是蝙蝠侠么。。。这么阴暗的想法都有。

这本书中映象最深的就是马拉拉即便被枪击后在英国还希望父亲从家里把书带到医院来学习准备考试之外,没有任何感动到我的地方嗯,我是被这个傻孩子的执着感动了,想想那个支教朋友无法回答小朋友回答的问题:“教育真的能够改变我的人生么?”;想想学车的时候的阿姨跟我说,就像找个文化高的才找了现在的老公(她老公高中文凭)。。。

还是逃不掉这个事实,马拉拉能够被人关注是因为本来家里就不穷呀!

法齐娅能够成为女性议员是因为她爷爷,她父亲都是一方长老呀!

所以好好赚钱呀大家。

以上です。


    关注 躺在海底的海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