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宁愿散尽千金也不留给子孙?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欢迎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哦*



花甲顽童

为你讲古
周实讲古

【原创】


疏广和疏受

文/周实

淡泊明志四个字,一听好像都明白,其实未必真明白,要真淡泊更难得。

有志者,人很多,但其志在红尘中,多的不是被扭曲,就是受挫被销磨。很多情况下,欲想守其志,不淡泊是不行的,假淡泊也不行。


疏广疏受像

疏广,字仲翁(?-前45年),东海兰陵人(今山东枣庄)。少年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宣帝(刘询,前91-前49年)听说他的名声,召他为博士(顾问官),旋又拜为太中大夫(掌管朝廷的政论)。地节三年(前67年),立皇太子(即后来的汉元帝刘奭,前76-前33年),选丙吉为太子太傅(辅导太子之官,隋唐以后仅为加官赠官,与太子无涉),以疏广为太子少傅(太傅的副手,隋唐以后仅为加官赠官,与太子无涉)。几个月之后,丙吉调任御史大夫(副丞相职,掌上奏及监察业务),疏广升为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字公子,?-前48年)也因贤良而在这时被举荐为太子家令(管理太子的日常生活)。一日,宣帝至太子宫,疏受迎谒,辞礼闲雅,宣帝很欣赏,旋即拜为太子少傅。

太子外祖父许广汉闻讯,借口太子尚年少,特请任命其胞弟许舜监护太子家。宣帝问疏广,广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视陋(意谓天下以为浅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宣帝听了,觉得有理,并将广言一五一十转告给了丞相魏相,魏相脱冠赞之曰:“此非臣等所能及。”

疏广叔侄任职五年,太子十二岁,已经通晓《论语》、《孝经》。一日,疏广谓疏受:“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疏受听了,连连点头。于是,叔侄二人称病,恳切要求告老还乡。宣帝“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并赐黄金数十斤。

疏广叔侄东归之日,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宴饯行,送者车辆达数百,道路观者皆赞曰:“贤哉二大夫!”还有叹息流泪的。



二疏去世后,乡人在其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二疏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境内。

广既归故里,散金众乡亲,常常设酒食,相娱老朋友,有人劝广为子孙多少购置点产业,广对曰:“我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于是,族人皆悦服。广、受二人,后以寿终。

古人云:“遗子以金,不如遗子以经。”疏广不论子孙贤愚都不应遗多财之语,可谓点穴,尤见精辟。只是他的散财之法,于今看来,似嫌消极。若是用于兴办教育,奖励义行,修筑道路,救济贫病,那就更有意义了。当然,这是今日看法,当时情况究竟如何,又非今人根据己见所能简单评说的。

网友大刀:千金宁肯散尽,也不留给子孙。这叔侄俩独特的育儿观、金钱观真是让人钦佩。走自己的路,花自己的钱,让富二代无路可走,无钱可花。
*欢迎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哦*

周实讲古 【原创】


史书浩繁,文言难读,王朝的纠葛复杂如同蛛网。

然而,不管如何复杂,都是人的历史。原《书屋》主编周实,从浩瀚的史书之中遴选出部分人物,从黄帝写起,一直写到清末。不是人物大全,也不追求人物大全。

他想写这么十类人:

一是创造及改变了历史的人。二是协助创造或改变历史的主要辅佐人。三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四是对文化、教育、科技、文艺有特殊贡献的人。五是为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建功立业的人。六是志节高超可以励世的人。七是忠贞壮烈可歌可泣的人。八是道德文章堪为楷模的人。九是高人雅士且有益于世的人。十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

本系列行文的风格以白话为主,有时也略带文言,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应可成为本系列的读者。

花甲顽童,为你讲古。欢迎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您将看到《像他这样跟上司谈判,不负君主不负理想


    关注 常识与常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