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张一元”——专访金松曲艺社张祎

 

朱景琛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网名“张一元”的少年,他就是从5岁起在西城少年宫学习曲艺的张祎。今天,让我们随着本次专访,走进这个热爱曲艺的少年,听听他和曲艺的故事吧!...



前两天朱景琛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帮助他很多的同龄人,这就是今年刚刚初中毕业、网名“张一元”的张祎。他从5岁起就在西城区少年宫跟随马贵荣老师学习曲艺。

(什么?没读过朱景琛的文章?点此快速阅读

我和曲艺(上)——特邀人大附中金松曲艺社长朱景琛分享他与曲艺的故事    我和曲艺(下)——特邀人大附中金松曲艺社长朱景琛分享他与曲艺的故事)



(图为张祎在表演)

好的,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Q为采访问题,A为张祎的回答)

一、关于拜师

Q1:你拜了马老师为师吗?
A1:没有。因为马老师的辈分和岁数都不合适,辈分高。
Q2:那有拜其他老师吗?
A2:也没有。因为我觉得,我现在岁数还小,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拜师为时尚早。但是我和所有的老师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包括朱景琛的师父。二、学习曲艺
Q3:从小学习曲艺是因为什么?是家里长辈有曲艺相关从业者或是特别喜爱曲艺,还是因为被别人看出有天赋?

A3:我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所以家里没有与曲艺相关的人。我就是从小话多,被我奶奶戏称是话篓子。我从四岁开始听空中笑林,那时我开始接触相声,而后又买各种光盘。到了五六岁,就喜欢听书。到现在,我最崇拜的北京的评书大家就是连丽如先生。当初第一次上完表演课,马先生就和我妈说“这孩子有天赋”。问我,我也挺乐意的。我妈一想我也喜欢这门,干脆学吧。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学到现在,一算也11年了。

Q4:听说练功练得不好可能要挨打,你小时候挨过师父们打吗?你觉得挨打必要吗?
A4:打,必须打。比如有个动作怎么做,这孩子老做不对,要是老先生上去就一嘴巴,当时虽然疼了,但是他记住了,再说到这儿就不错了。我原来做不好会挨打,但只是偶尔,因为我当年还是比较用功的。

Q5:那对于大一些的学员,是否就不建议打了?
A5:不,比如王硕,这孩子板儿唱的好,在同龄人里算很强的,但是基础差,每回练都不认真,仗着自己唱的好就不好好儿练。可他不好好儿练,有好好儿练的就超过他了。所以遇到这样的就得揍,说已经没用了。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好的。

Q6:那你以后想专业从事曲艺吗?
A6:我觉得可以有一个正经的工作,平常上班儿,六日上课,替祖师爷传艺。
Q7:在曲艺学习上付出那么多时间,会影响到学习吗?家里人有没有反对你学曲艺的?
A7:对学习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去看视频。曲艺这门儿其实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心情不好的时候打打板儿,听几段书也没什么不好。我父母很支持我,而且有时候还和我一起听书,非常好。

Q8:除了曲艺,你还有其他爱好吗?
A8:我其实是一个挺传统的人,一般只接触像戏曲、鼓曲这样的艺术形式。我除了曲艺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古书)、玩儿扇子,还有做饭。母亲节我就做了醋溜木须给我奶奶和母亲。



(图为张祎的快板)

三、学艺感想
Q9::我听说你最近作为看功大师哥,看着师弟们练习。这期间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没有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
A9:我觉得,这些孩子只是拿这门儿当爱好或是以后求职时的敲门砖,所以不用那么刻苦。而且当年我们学的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最大的感触是努力与不努力真的区别很大。快板儿班上有个孩子叫张子砚,特别认真刻苦,回家也使劲练,所以很优秀;而另一个孩子回家不练,有时留的笔头儿作业(写快板儿板谱儿)也不写,板儿打起来很差。这就是对比。同样是上课,效果却不一样。这就是弱肉强食。

还有,有些人认为我们这门门槛儿很低,其实不然。等他推开这扇门,才知道门槛儿在门里头,有的人坐到门槛儿上休息,有的人却会从门槛儿上跨过去。

Q10:你学习曲艺这么多年,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最想感谢谁?
A10:学这门感触最大的就是坚持真的很难。一开始相声班有二十多人,后来陆陆续续都走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还在坚持。而且做好这门真不容易,我同意马先生的观点,“相声教师比相声演员光荣”。

学艺这么些年,最感谢的就是马先生和所有在活上帮助我的老师。马老师给我传道,让我知道什么是相声,而各位帮助过我的老师,帮着我找到很多表演上的瑕疵。感谢的很多。

Q11:学习曲艺给你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又给身边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A11:我得到了快乐,也深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影响主要就体现在朱景琛身上,我把想入这门,但是苦于没有人引荐的人,引进来。让业余成为专业。
Q12:你最想对曲艺道路上的后来人说一句什么话?
A12:我也算后来人:。其实总结就是:努力、勤奋、认真。但这些都得以一个词作为基础,那就是规矩。

Q: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A:这没事儿,都是为了传扬这门艺术。

采访者感言:我是通过朱景琛,在微信上认识的张祎,在朱景琛口中,他是一个从小学艺的“娃娃腿”,专业水平颇高。加好友后,通过几句聊天,我就看到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少年。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那句“曲艺,门槛在里头”。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我提了不少问题,但每一个张祎回答得很认真,我很感谢他的配合,最后,他一句“这没事儿,都是为了传扬这门艺术”更是让我感动。我想,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是正需要像张祎、朱景琛这样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乐于为其不懈努力的青少年吗?


    关注 北京一零一中学相声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