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是本

 

教育本来就是面对着生命而思有以培成之,而生命本身却是一大复杂的而多变的。所以教育的问题是层出不穷,教育的观点...



教育本来就是面对着生命而思有以培成之,而生命本身却是一大复杂的而多变的。所以教育的问题是层出不穷,教育的观点是各形各色。

当然,在构想之初,如果能多方考虑,做一所谓「全方位」的设计,以防有所疏忽,那是最好不过的。

但,我认为,天地间,并无所谓「全方位」的设计,而可以防范所有的问题。纵使真的有了全方位的考虑了,则这种设计可能变成只是一个空洞的理想,而不能落实。

譬如九年一贯,纵使把七大领域,十大能力,几千条细目都规划好了,也很难说全部都照顾到了(如缺了德育,即是大漏洞),而且如此笨重的设计,导致教学老师如果真的要条条照顾,就成为拖不动的重担。

不过,既然教育所教的是生命,生命本身即有它的奥秘之作用,有时,并不见得要条条明白规划,要面面去照顾它。而是有如照顾一棵树,总有有它的根本与末节之别,只要知道树是活的,则照顾了根本,其它就容易了。。

所以,教育问题,不能像数家珍一样,一样一样拿出来数,说,这里少了那样,那里多了那样。

而且,如果是一套教育理论,则应取其大方向认定之。而不能用举例的方式,说,这里有一个成功的特例,那里有一个失败的例外。假如在大方向上,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则于其主题之施行过程中,也会带动其它的方面的发展,则对于其外围部份,随时因应引发修正补足之可也。不必因有某些特别的顾虑而反过来怀疑基本的方向。

丁丁说得有一点很对,读经理论并没有反对任何有益的教学,譬如,并不曾因为读文言而反对白话,也不因主张先读本族经典而反对西方,更不因保守传统而放弃现代,所以绝不会因为注重背诵而反对讲解,更不可能因为要孩子多接受经典熏陶而不让孩子走入生活体验。

我所推广的读经,只是一个本末的关切,一个轻重的抉选。

当前,我只能这样做,而且我认为这一件必须先做起来,其它再说,这是我的一种见识,由于这种见识,令我有一种迫切之感。以我的能力,我不能及于其它,但我并没有说这就是一切。

我不曾反对任何加添的教学。但,我认为如果经典熟诵教育可以当作一种「本」,则其它相辅之教学,皆多多益善也,只是希望不要喧宾夺主,买椟还珠就是了。

况且,我是面对一切民众而发的理念,教读经简单易行,先把它做起来。能力大者,自然会添多些好处,能力小者,纵使只是老实读经,也不致于浪费儿童。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立于不败之地的设计。好比王阳明推广良知之教,说是「上中下根,无不接着」。

如果有人指着一些只教读经而没有「活化」的例子,说,这不够。我知道这当然不够,但,又能怎样?当一个老师或家长,没有能力又教读经,又活化经典时,难道不教读经,会更好吗?

当然,如果指着某些能活化成功的例子,而说,这样才好,我也在追求这种境界呀。但须知,这些例子,要用多少其它条件堆积起来?「几家能够」?

如果能有那些条件,谁不愿全包呢?

值得同情的是:现在,我们现在是处于「百废千颓」的情况下推广读经的。能老实读经,其实已经很好了。至于能添多少,活化多少,就看个人能耐了。所以条件好的人家,自然地,家长不会故意让他的孩子只读经,既读经也读课外书,也学一两种乐器,也练武,也习书法,也参加科学营队等等。

但如条件差的人家呢?如有些大陆地区,连米饭都没得吃的地方,连课外书都没得买的地方,连一个有高中程度的人都没有的村庄,则,我绝不会叫他们因为其它条件还没成熟时,先搁下读经。

读经总是「本」呀。

我正是要先把这个本守住,以延文化命脉。如果吾族文化因我的读经推广之不当断绝,那真是罪过重大了。

如果读经了,而也有机会出海看捕鱼,登山观云气,把经典活化深化生活化,我认为是最美好不过的。

但如只出海看捕鱼,登山观云气,而不读经,我认为并不见得比较好。

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其实是一种夸张的文学语句。其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表面的说行万里路真的比读万卷书强。而乃是说:「如果读了万卷书以后,能再行万里路就更好了。」

这种两面皆备是最好的,大家也都能赞同。不过,总有个本末。设想: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呢?本末还未能兼具时呢?看看太史公,杜甫之生平,就可知道了。我不能坚持说只读万卷书的就必能写出如史记和杜诗的名作。但我相信光走万里路,必不可能有任何名作会出来。


    关注 胡嘉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