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致 最好的我们

 

有人说,没有谁的青春是无憾的。所以,送给每一青春有憾的你。...

1. 关于八月长安
从小我就喜欢故事。

那是日常生活之外的、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自卑的,胆小的,并不怎么聪慧的自己,沉默着在那个世界里掠过快乐,忧伤,幸福,疼痛,并且,并不懂得。当然,自以为是懂得的。

幼时读的故事多且杂乱,有《十万个智斗故事》这种小学生读物,也有《红楼梦》这种至今读不透的“世间”。很可惜,那时候只把故事当做故事,当做抹杀时间的一种工具,缺少领悟;很可惜,那时候没有读到一个像八月长安这样的作者,用自己一整个青春的切身经历为线索,用透着小小自得的幽默感和惊人细腻的笔触直白地剖析成长路上的阵痛与顿悟,启发她文字面前那些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对过去的自己一直有憾,因为这意难平被她笔下的振华三部曲(《最好的我们》是第三部)映衬得更加苍白,所以,于从来没有真正喜欢上比自己年轻的作者的我,八月长安成了唯一的例外。

生于八月,愿此生长安。

三十几岁高龄,被写高中的故事催泪,会不会太可笑?不,我不是怀念练习册,不是觉得那时的月亮更亮更圆。我所在意的,是彼时全然无知的懵懂;是轻易地放弃了坚持;是从未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全力以赴; 是直到现在还不肯原谅当时的自己。一个趔趄,脚下的路已转向。
2. 关于那些日子
大约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有些事情越来越淡,记不清了;而另一些细小到很奇怪的人,事,或场景,却越发清晰。

初中同桌李姑娘,某一天上学路上捡到一只奄奄一息的麻雀,异常宝贝,准备放学带回家养活它。却不料被班主任发现,收进了办公室。待放学去取时,麻雀已气绝身亡。是闷死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李姑娘的脸色成了渐变的红,愤怒由浅入深,非常有质感。她说讨厌班主任一辈子。你说,她现在还记得吗?

高中某日自习课,圆珠笔突然写不出字,大概也正心情不好,所以在草稿纸上一通乱画,希望它可以死而复生。后桌的男生轻飘飘的声音突然就飘了过来,“磨刀不误砍柴功嘛”!调子竟然有些幽怨。我几乎立刻停止了发神经。

大学时口语老师从来不记我名字,用学习委员代称。后来进了学习部,班里学习委员换了人,他再叫的时候我自然不吭声。

“怎么没人答应呢?”

“因为我不是学习委员了。”“哦,原来下课了所。”  汗。

一瞬间想起来的这些画面,与大事全无关联。与岁月里的某一两个人也全无关联。有时候自己也很吃惊,怎么还会记得那些早已不相关的人和事,可是我们的生活原本就是这些细枝末节支撑起来的吧。

是吧。
3. 关于最好的我们
高中到大学,遇见了很重要的你,你,还有你。其实是想一条道儿走到黑的,只是没有这样的机会。那时的你们,已经是最好的你们;而我,却不是最好的自己。所以无论同行一段之后的错失,还是终未得到,已经可以坦然地接受。那些如鲠在喉却又不能一吐为快的情绪,曾时常在暗夜里长成妖娆的花,扼得我喘不过气。

那个穿蓝色运动服,阳光下笑起来牙很白的少年;

那个干净整洁,会送我乌龟这种奇怪的礼物的少年;

那个在操场上一起绕圈,在烈士纪念广场的阶梯上聊天,有一点沉默但很有主见的少年。
渐次消失。
我知道那些怀念的真实,却也知道,早已放下。只是到底意难平。会吧。会的吧。因为生活没有成为故事,余周周与林杨,耿耿与余淮,他们其实从不存在。
那些辜负过我和被我辜负的你们,谢谢,还有对不起。
4. 关于时间
是怎么长成了被时间抛在身后的人,时至今日终于有了点眉目。这是一种心理缺陷。亦舒说,在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可我不停地在错过。那是因为面对成长和变化的时候总是先逃避,花很长的时间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捋顺了才踏出下一步。不断地累积,所以赶不上趟。时而惶恐,时而爱谁谁。那些恐惧,其实是自己从来没给自己拥有真正强大而平静的自信的机会。
可是,渐渐地朝这个方向靠近了。接受自己的平凡与不完美,接受生活温情和残酷,就算走在时间之后也从容不迫地坦然。就像洛枳说我从来不在意别人说什么的时候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坚持的是什么的专注。
我想对从前的自己说,向前走吧,走过去,未来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这里的我,并不只是我。
有人说,没有谁的青春是无憾的。所以,送给每一青春有憾的你。
你知道,提青春并不是因为矫情。而我们,终将成为最好的我们。

一定会的。

安。
2013.8.15
这篇不是书评的书评,一直想编辑重发,读时感慨良多。

没想到,《最好的我们》会变成这么火的网剧。其实还是小说更精彩。

愿我们都在烟火气的日子里安然前行。


    关注 伊莎贝拉的闲扯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