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匮乏感

 

记得看黄渤、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时,最令我触动的一个情节不是那些撕心裂肺的情感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节:...



记得看黄渤、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时,最令我触动的一个情节不是那些撕心裂肺的情感戏,而只是一个简单的细节:女儿被福利院收养,赵薇饰演的村妇给女儿送去了一盒蜡笔,说孩子一直想要,之前没给买,现在想想,不就是两块钱么。

没错,这个时代的物质逐渐丰裕起来,贫困也被消灭了大部分。但是,还有一种贫困是存在,这种贫困就是匮乏感,这是一种阶层区隔的心理基础。

高二学生陈伟留下遗书称“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而陈伟父亲说,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也不贫困,是普通家庭。

这个时代的匮乏感就是这样。物质上并不感到匮乏,但是心理上却肯定能感受到。因为,这个时代的生存成本太高了,住房、教育、婚姻、医疗,如果不幸沦是“普通家庭”,这些就都是头上的大山。因此,普通家庭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必须从很早开始存钱,以应对未来的昂贵支出,尤其是子女的昂贵支出。对于普通家庭,可能要十数年的精打细算,才能存下钱,供孩子上大学,给孩子付首付,让孩子进入一个稳定的生活状态。

匮乏感就是这么产生的。普通家庭的精打细算,肯定会反映到孩子的心理上,这种匮乏感内化为一种生存状态,于是成了普通阶层和富裕阶层的一种所谓的品味差别。

在陈伟家,这个时代的匮乏感充分体现在陈伟身上。陈伟父母都在外打工,按理说,肯定不缺钱,至少相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绝对不算缺钱的。但是,据报道,陈伟父亲自称对陈伟的用钱方面“比较严格”,怕孩子瞎花钱一次只打两百块钱,如果再缺钱,让孩子自己要。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普通家庭的心理,而这又非常能博得理解,因为陈伟成绩中上,以后在城市学生、成家,需要的钱非常多,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必须给孩子攒钱。而陈伟觉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也正是典型的匮乏感的表现。他的匮乏感还在于没钱花了,也不向父亲要。因为他也自觉地知道,家里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真的缺钱,缺购买未来的钱。

幸好,孩子找到了。希望他不要再活在匮乏感中。至于未来,总会有办法的,国家在进步,社会福利在逐渐完善。


    关注 沧木生的读与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