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舞”

 

瀚海域达——中国式休闲的研究、规划、设计与开发,用心设计...



文物中的“舞”



Cultural relics in the dance
贵州民族文化,十分绚丽多彩,其中带有舞蹈图案的文物不胜枚举。文物中的舞,广泛蕴藏在山野岩画、古代墓葬、古建筑中,诚为贵州文物的特点。

山野岩画中的舞
贵州早期的民间舞蹈资料,有相当一部分蕴藏在荒野的岩画中。

贵州山多崖壁多,为人类在崖壁上作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已发现数十处岩画,其中巫山岩画、“马马崖”岩画、“画马崖”岩画,都绘有舞蹈图像。巫山岩画位于龙里县谷脚镇谷远村巫山大岩脚及大沙田崖壁上。前者高出地面6 米许,画面宽120 余米,赭色绘制马、牛、狗、太阳、人骑马、人牵牛、人跳舞等图像300 多个。考古人员根据服饰、头饰及其他图像分析,认为时代可早至两汉。“马马崖”岩画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利乡下瓜村,因画有众多马匹而得名。现仍明显可见8 个人、4 匹马、1 条狗、1 只鸟及其他一些图像。似为一幅放牧图:年轻力壮的牧民,跃马扬鞭,奔跑在前。男孩追随大人外出放牧,情态欢跃。妇女留在住地。不能上山的女童,陪伴家人,手舞足蹈。“画马崖”岩画位于开阳县高寨苗族布依族乡顶趴村清水江西岸“画马崖”崖壁上。画有人、马、树、洞、仙鹤、小鸟、太阳、星星、山路、乌云等图像150 余个。悉以赭色涂绘。通观两幅画面,人马几乎朝同一方向行进,似乎表示人们在旭日东升之际,或骑马,或步行,前往同一地点。途经曲折山路,时而穿越山洞。到达时,有人迎接,继而对饮。众人围成圆圈,携手集体跳舞,气氛十分热烈。其地为苗族聚居区,岩画描绘的可能是民族节日活动场面。据专家考证,“马马崖”岩画和“画马崖”岩画,画于宋明时代。



古代墓葬中的舞

贵州有些古墓葬,出土舞蹈俑。双树湾汉墓位于毕节市双树村,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出土罐、马、狗、武士俑、舞蹈俑等陶器20 余件。交乐汉墓群位于兴仁县雨樟镇交乐村、长箐村一带,共50 余座,其中龙树脚墓群除1 座为砖室墓外,其余皆为石室墓,出土舞蹈俑、抚琴俑、说唱俑等陶俑以及铜、铁等器物300 余件。野坝墓群位于黔西县林泉镇合心村野坝寨,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与券顶砖室墓各1 座,长方形券顶石室墓与刀形券顶石室墓5 座,出土40余件随葬品,其中有舞蹈俑、抚琴俑、家禽俑、镇墓俑等陶器,釜、豆、耳杯、镜、戒指等铜器,手镯、戒指、铃等银饰和铁刀、琉璃耳珰,此外,还有五铢、大泉五十等10 余枚。出土舞蹈俑,均系贵州汉代文物精品。
    有些古墓葬的墙壁上雕刻有舞蹈图。后山汉墓位于金沙县后山乡后山村,为黄砂石券顶石室墓,墓壁浮雕舞蹈图、击鼓图、杂技表演图、伏羲女娲交尾图等。赵家坝明墓位于红花岗区深溪镇平桥村东北,为长方形平顶双室石室墓,墓壁浮雕宴饮图、乐乐舞图等图案。宋家沟古墓位于黔西县洪水乡宋家沟,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 年),底径4.8 米,高3.8 米。墓裙三层,料石垒砌,浮雕花草飞禽、祥云瑞兽、元宵观灯、芦笙舞场等72 幅图案,极富民族特色。在三都、荔波等地的一些水族墓葬上,雕刻有手拉着手“踩歌堂”的生动场面。水族有些墓葬,以石板建成,称“石板墓”,以荔波水浦石板墓最具代表性。墓葬叠砌三层,底层位于地下,二三两层显露于地表,形如石屋。地下石室放置棺木,地上两层分别放置餐具、衣物和生前钟爱之物。墓门雕刻铜鼓纹饰,与用铜鼓殉葬异曲同工。石板墓两侧浮雕龙凤、麒麟、鲤鱼、青蛙、螃蟹、人物等图像。飞禽走兽身体雕刻鱼鳞纹,突显水族与水的悠远情结。古代水族村民也“踩歌堂”,这在水浦石板墓雕刻上可以找到佐证。文物工作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一座杂草丛生的石板墓二层墓体石板上,有幅“踩歌堂”石刻图。“踩歌堂”是一种手拉着手或以手搭肩,围成圆圈,顿地为拍,且歌且舞的集体舞蹈,侗族称为“多耶”,苗族称为“踩鼓”,彝族称为“踏歌”。贵州省博物馆从侗族聚居的从江县高增征集到一件古代“踩歌堂”石刻,已被定为一级文物。水族与侗族同源,语言比较接近。但如今在水族民间舞蹈中,只有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没有“踩歌堂”。水浦石板墓古代水族“踩歌堂”舞蹈石刻,对研究古代水族民间舞蹈,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古代建筑中的舞


贵州有些古建筑,画有民间舞蹈场面,刻有芦笙舞曲谱,从一个侧面反映民间舞蹈生活。

侗族喜欢住水边。有河便有桥,河多桥梁多。据不完全统计,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有各式各样的乡间桥梁300 多座。与其他地方的桥梁一样,侗族桥梁也是一种水上交通设施,但修得格外讲究。无论木桥、石桥,桥面上多建有廊子,廊上安装长凳,可供路人小憩,因其能避雨,故称“风雨桥”。有些风雨桥,彩画各种花纹图案,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称为“花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地坪风雨桥上,绘有吹笙踩堂、琵琶弹唱、芦笙比赛、行歌坐月、牯牛角斗、侗姑纺纱、侗姑织锦、侗姑插秧、激流放排、南江小景等20多幅侗乡风俗画,堪称侗寨的一个艺术橱窗。榕江县栽麻乡高洞风雨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 年—1722 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毁,宣统二年(1910 年)重建。东西向,横跨寨中小溪。上建重檐悬山顶桥廊,内置护栏、坐凳。护栏上雕刻有侗族芦笙舞曲谱。






    关注 瀚海文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