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跨越 宝庆竹刻,匠心独妙

 

邵阳竹艺文化源远流长!...



近期《韵味岭南》公众号均会分享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公号“风行港澳”的微信!欢迎关注!



邵阳,旧称宝庆。位于湘中偏西南,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自古盛产南竹,竹制工艺十分发达。宝庆竹刻是从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既可观赏又兼具实用性于一体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     中国竹艺历史悠久,积淀在汉唐,兴盛于明清。邵阳竹艺文化源远流长,根据《明一统志》记载:“湖南宝庆府产毛竹,土人曰楠竹,织器为用。”,而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也同样记载:“宝庆府竹类楠竹即大竹,工匠积器为用。”

清净旷远、苍古淡泊的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分竹青雕刻、翻簧雕刻、竹根雕刻三大类;题材主要为:古典人物、山水亭榭、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博古书画;传统雕刻技法有:园雕、浮雕、透雕、皮雕、阳刻、阴刻、减地阳刻。

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美仑美奂的旷世作品,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宝庆竹刻之“难”:竹簧雕刻技术
至明代中期,宝庆竹刻走向艺术化,并形成独具一格的竹刻技法,涌现出了潘一龙、王尚贤等竹艺大师。据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记载,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



自竹簧工艺在邵阳产生后,从清初开始,宝庆竹刻进入全盛时期。江浙一带的商人、学士来湖南经商、游玩发现了这种清雅、奇特的器物,便开始学做这项竹刻工艺,并融入当地的竹刻技法,形成了黄岩、嘉定竹簧,使“翻簧”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到清代中叶,竹簧工艺流传到四川江安、福建上杭一带。



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古代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宝庆竹刻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不少清代乾隆时期的翻簧制品,如"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与上海嘉定竹刻、江苏金陵竹刻所不同的是,宝庆竹刻神来之韵在于其特殊的取材,即圆竹内胎那一层2-3毫米厚的竹簧,又名竹簧雕刻。

器型,也就是给竹簧定型——这是宝庆竹刻之所以如此平整的关键所在。我们看到的成品一般是两块竹簧胶合在一起的,中间或添加三合板。器型的胶合很有讲究,器型打造所需的天然胶来自猪胶、鱼泡胶、生漆等,天然胶能使竹刻的含水量保持在7‰-8‰之间,能够延长竹刻的保存时间。



在制竹刻时,需要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制品做工精致,呈黄橙色,晶莹润泽,如象牙般光洁,被誉为“竹象牙”。


▲获奖作品《方罍》▲
     获奖作品翻簧竹刻《方罍》是杨帆、杨佳、杨屹楼、姚中发等艺人历时8个月制作完成的,该作品在造型上实现了从传统单体器型向多体组合器型突破,在雕刻表现手法上首次采用了层雕手法,突出了青铜器饕餮纹饰,从而更显竹刻的立体感,在色泽上更突显了竹簧象牙黄的视觉之美。
下面这个视频中的作品价值近千万
不信戳戳看
▼▼▼

宝庆竹刻之“难”:传承与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宝庆竹刻出口到72个国家和地区,那时候掌握竹艺技巧的艺人有2000多人,出口产值达几千万一年,是湖南出口创汇的“大户”。
虽然辉煌时代的宝庆竹刻在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方面并重,但“价格和成本极不对称”,由于竹刻工艺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产量低、精品难求这些自身特点的严重制约,再加上原材料的缺失、器型难创新等原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宝庆竹刻开展衰落。



8月25日,在邵阳市大祥区玉溪镇的宝庆号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的展览大厅内,董事长彭秀奇与几位擅长宝庆竹刻的能工巧匠侃侃而谈,看到记者刚一进门,他就急忙倾诉宝庆竹刻技法后继乏人,需要关注、亟待保护。

▲央广记者蔡明采访宝庆竹刻爱好者彭秀奇▲
不单是这位竹刻艺术爱好者,已到耄耋之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喻文老先生更是忧心忡忡。从事了一辈子的竹刻艺术研究工作,谈起宝庆竹刻时他难免情绪激动。

喻文老先生认为,由于宝庆竹刻是一项综合性艺术,普通学徒需要3-5年才能熟练,10年以上方可成为工艺能手,没有天赋与极高的热情便很难坚持。
▲记者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喻文▲


如今在邵阳能够承接高水准竹刻艺术品的技师都已年过花甲,沉醉竹刻艺术近半个世纪的器型大师杨屹楼为了保护这一技法,也积极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从事竹雕行业,通过近二十年的练习,她们的水准也日渐比肩大师级人物。

▲记者采访器型大师杨屹楼▲
张宗凡,邵阳宝庆竹刻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传承人,张宗凡已经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传承发展之路。

为了传承和弘扬宝庆竹刻艺术,早在2006年,他就与邵阳市文化馆合作成立宝庆竹刻研究所,并个人出资在邵阳市特殊职业学校开办了宝庆竹刻培训基地。

▲宝庆竹刻传承人曾剑潭(已逝)和他的关门弟子张宗凡▲
十年来,张宗凡在学校默默的传授宝庆竹刻技艺,目前已培养了四十余名竹刻人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环境,主要还是由于竹雕技艺的复杂性和现实问题的制约,学徒需要不断学习至少4到5年才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并且能够坚持学习钻研这门技艺。

在校长唐光辉看来,张宗凡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师徒关系,使竹刻爱好者们能够从“加工工人”逐渐发展为“艺术家”的独特路径,并提高中小残障学生对竹刻艺术的兴趣来寻觅更多的“匠心”之才。虽然目前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血脉”依旧在延续。

▲邵阳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唐光辉接受记者采访▲
罗练成是宝庆竹刻研究所的学生,虽然身体的残障“干扰”了他的听力与说话,但这并没有束缚他的毅力与双手,通过张宗凡在文化、美术基础和竹刻技艺方面所提供的系统培训,他不但掌握了一门赖以谋生的绝技,还成为宝庆竹刻的新生代接班人。

▲校长唐光辉和罗练成在进行手语沟通▲
当记者采访完毕透过纱窗探望,在这间起居与工作坊混用的闷热小房间里,一把把锋利的刻刀依旧在罗练成的手中不停的挥舞,他静静的雕刻着自己的梦想,也许这种执着、坚守的匠心精神就是宝庆竹刻不会失传的最佳体现。
期待您收听
8月31日下午16:00-17:00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华夏之声、香港之声
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频道
香港电台普通话台
联合直播《城市新跨越》
古韵宝庆,邵商天下
同时
港澳君为你准备了各种福利
港澳君自掏腰包
以抽奖的形式送你
价值400元多功能数码收音机
以及
360随身WiFi


    关注 韵味岭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