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劼少年风采(三):与“钢琴王子”的对话

 

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陈韵劼。  这名字,似乎与音乐有缘。去年冬天,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专业钢琴大赛中,...





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陈韵劼。

这名字,似乎与音乐有缘。去年冬天,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专业钢琴大赛中,你力克群雄,夺得少年一组冠军,捧回一个昂贵的奖品——哈曼尼DS—121B钢琴。

我来向你道贺。你用平淡的口气,向我叙述了并不平淡的故事。

忘不了1992年12月16日那个夜晚。座无虚席的福州体育馆,静穆而庄严。钢琴大赛,在60架钢琴与交响乐团蔚为壮观的联合演奏中,拉开序幕。60名参赛选手,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音乐学院。

在斯特劳斯《拉德茨基进行曲》中,我的第一个感觉,便是我和我的琴声被淹没了。

你刚满12岁,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按理,你应编在14周岁以下的少年二组里。但你的专业老师,上海交响乐团的著名演奏家尤大淳,却根据你的专业程度替你申报了少年一组,那是14岁至16岁选手的竞争。你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

正式比赛在凤凰大剧院举行。

少年一组的初赛,是12月18日上午。

你没有特制的演出服,就穿着妈妈织的毛衣走上舞台,走近追光灯下那架名贵钢琴。

你以肖邦回旋曲、莫斯考夫斯基练习曲,叙述你的心曲……听得出,那是你“琴童之梦”一个的开头。

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你在剧院当木工的父亲用百把块钱买回一架破钢琴。父亲凭着他精湛的手艺,将它修复一新,它成了你会唱歌的大玩具。

玩着玩着,你不再想玩它的时候,爸妈却当起真来。先是在嘉兴请了当地的老师,后来又托人在上海找到了教授。这下可好,每逢星期天,父亲就领着你坐火车往上海跑。那时,你才4岁。这一跑,整整5年。

5年的磨练,你比同龄伙伴多了一份成熟,成绩也令人瞩目。1989年和1990年,你两次摘下了浙江省少儿钢琴大赛桂冠。那时,我作为电视台的特约记者采访了你和你的家庭,把你宽敞的琴室和你父母登着摇晃的竹梯上阁楼睡觉的情景,一同摄入了电视片《琴童之梦》。

1991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这部电视片。结尾真实地记下了我与你的第一次对话:“陈韵劼,你的梦是不是长大当个钢琴家呀?”

“这个嘛,保密!”



12月19日,我进入了第二轮复赛。

我一点都不紧张。也许,这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没有负担的缘故。我想,夺不夺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最佳的发挥去参与。我一定能弹出“真棒”的贝多芬奏鸣曲、刘庄变奏曲和肖邦第二圆舞曲。

你弹得确实很棒!

这很棒的琴声来自平日的寒苦。

1991年7月,你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班,成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班里最用心、最刻苦的一个。你说,用心与刻苦的含义不一样。用心,是专注、理解加上心领神会的运用。而刻苦,便是以严格的自控去克服贪玩和懒散。要做到这两者,对于远离父母的独生子女来说,都是很难很难的。但你做到了。你在给爸妈的信中写道:“既然没有退路,何不走得好些!”

你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认真地生活。”

因此,你走上了全国大赛。

23日,凤凰大剧院对外售票,大赛举行公开决赛。整组剩下了最后5名角逐者。决赛是演奏自选乐曲。你的自选曲目是为时半小时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你才12岁,能弹好这个意蕴丰厚、深沉的协奏曲吗?

眼下,夺魁之争在你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一位长你4岁的选手间进行。此时,一个对你大为不利的舆论悄悄在传:陈韵劼技巧不错,但动作太大,弹不出深沉的东西。

你听到了这些,没有去计较。你只牢牢记住了老师的提醒:控制外部动作,用鲜活的细节去处理音乐的情感内涵。

难度最大的是第二乐章。你一个小学生,用那双稚嫩的小手去演奏出令人心颤的孤独、迷惑与哀伤。

你成功了!在海潮般的掌声里,你成为名震南国的“钢琴王子”。

颁奖大会于26日晚上举行。你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隆重”与“热烈”。

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嘉兴挂长途电话,向你的父母汇报,让他们分享喜悦。但是,爸妈早已下班,家里又没有电话。明知会是徒劳,还是一连拨了两次……那一晚,你失眠了。

此后,在我们的追踪采访里,有了一段新的对话:“陈韵劼,你长大想当钢琴家吗?”

“是的。还要超过别的钢琴家!”

哦,琴童的梦已经长大,而且,还在继续长大!(夏辇生)




    关注 飞翔英楠钢琴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