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的算盘:现象传播还是故事传播

 

有这么一个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好故事开头,农行要做的事,就是顺水推舟讲好故事的下半部分,农行原来的广告语是“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但说它一千遍,都不如一个“信农行,一千变十万”的故事。事情是地方支行惹出的,危及的却是整个农行形象.........



2015年,安庆当地农行碰到一个26年前惹来的麻烦。当年,他们推出了一个“1千元存满25年,可获10万元”的存款业务,该业务只吸引了三个客户,不久就被人民银行叫停,其中两个客户得到通知提前兑付,剩下的客户沈学仁却被人遗忘,当他默默等待25年后,拿着发黄的存单去找银行,却告诉他只能兑付5108.86元,沈无奈将农行告上法庭。

沈学仁带来的是麻烦还是机会?如果从金融学来看,肯定是一个小小的麻烦——银行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客户。可是从传播学来看,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百年不遇的传播素材。

任何一家企业,遇到麻烦,既要用法律思维思考,也要用传播思维分析。按照传播学看,首先要分析该事件是一种现象,还是一个故事。现象具有反复性,处理一个,要考虑普遍性;而故事总是个别的,它有典型性,却不可简单复制。今天到像沈学仁事件,如果这样的人有一万个,这就是现象,兑付了他,就要兑付其他一万人,涉及标的就上亿,因此花大力气讲道理、打官司,值得。但这次沈学仁是一个单例,兑付他,只需10万元,无人可复制和攀比,显然它就是一个故事。

从现象出发和从故事出发,是两种传播策略。如果是现象,就要死扛到底,否则,多米若骨牌效应,后患无穷。如果是故事,则大可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因为它不可复制,没有连锁效应,却因为典型性,具有放大的共鸣效果。

所有成就大业者,都善于讲好一个故事。不久前,网上疯转一个视频,圣诞前夕,乘坐加拿大西捷航空的250名乘客,在候机大厅发现一个装有大屏幕的巨型礼盒,只要扫描登机牌,屏幕中的圣诞老人就会和你聊天,他不仅知道你的名字,还非常好奇你今年想要什么圣诞礼物。四个小时后,飞机降落,乘客们像往常一样在传送带旁等待自己的行李。突然,信号灯一亮,圣诞歌响起,空中飘起雪花,候机时对屏幕圣诞老人许下的愿望,居然变成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礼物,出现在传送带上……

这个感动了无数人的视频,最多只花了航空公司10万美金,这点钱拿去在时代广场打广告,恐怕就是打水漂,可换成这样一个有爱有惊喜的温暖故事,却在全球病毒式传播,其效果超过了投资上亿的广告。谁都知道,这样的惊喜送好康,航空公司只会做一次,如果每一个航班都这样做,它会破产。不可复制的故事,依然可以收获人们的感动,就像人们到电影院看电影,都知道故事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重演,但仍然会被故事里真情所打动。
沈学仁事件就具备一个好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信任、等待、梦想、误会、隔绝、悬念,现如今,你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客户,25年,矢志不渝,信任你、盼望你,等待你?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打造粉丝经济。25年前,沈学仁就属于农行的脑残粉,25年后,他更是农行神话级别的脑残粉!

有这么一个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好故事开头,农行要做的事,就是顺水推舟讲好故事的下半部分,农行原来的广告语是“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但说它一千遍,都不如一个“信农行,一千变十万”的故事。事情是地方支行惹出的,危及的却是整个农行形象,该总行出手了。10万钱,对于一个地方支行的业务费,不能说小,可是对于整个中国农行的广告费,那是九牛一毛,而它带来的广告效益,却将以千万元计。

我忍不住这样幻想: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沈学仁讲述着他信任农行、痴守农行的心路历程,故事的高潮是悬念揭晓,中国农行董事长刘士余拿着一个信封和一个红包上场,他对沈学仁说:“信封里是5108.86元,这是按照国家和银行的规定,给你一千元存款25年兑付的本息钱。红包里是10万块钱,这是对农行最忠诚的客户的奖励。”……

银行是最会打算盘的人,但他们算得懂传播的账吗?

注:文章来源《南方周末》,原文标题《2015年中国商战舆论战复盘》,作者:邹振东


    关注 珍黎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