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米尔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镜面平凡,看见这个世界最纯粹的美。...





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Het meisje met de parel),44.5*39厘米,画布油彩,1665年,现存荷兰海牙毛利斯博物馆

同名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配乐: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是荷兰17世纪著名画家,以画风俗画(以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著称。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

17世纪的荷兰是西欧最为强大的国家,海上实力雄厚,资本主义经济发达。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荷兰的宗教主要分为南部罗马天主教北部的新教两个分支。北部的新教商人们勤勉,节俭,自我克制。新教徒们反对天主教的偶像崇拜,所以不喜欢教堂里的圣徒画像和雕像,画家们失去了原本最大的经济来源---画祭坛画。为了生存,大多数的荷兰画家转而选择画书籍插画以及肖像画以满足赞助商们的要求,其中以肖像画尤为流行。

经济繁荣的荷兰有富有的商人想要把自己的画像流传给后人们。

市政管想要在他们所佩戴的官职标志上画上自己的画像。

当时所的流行委员会和董事会的成员希望画家画上他们的团体肖像留以纪念。



团体肖像:弗兰斯·哈尔斯,《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1616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新教荷兰画家都对肖像画有兴趣或是有天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寻求别的途径以便谋生。和那些只画赞助人命名画的画家不一样,这些画家往往是在自己的画室中先作画,然后再为自己的画作寻求买主。为了更大程度提高自己的技法以便声名远扬卖出绘画,许多画家选择了专攻一种平凡题材的绘画。比如专门画海景的西蒙·德·弗利格以及静物画画家威廉·考尔夫。


威廉·考尔夫,《静物与火锅》,1649
耗费心血画了一辈子同一题材的这些画家们渐渐向我们证明了,也许宏伟的题材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些平凡的人物,静物或是风景都可以构成一幅完美的绘画。画家对绘画的颜色,光线,构图等基础元素的观察和运用已至极致。

维米尔的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内容一直以来有许多争议,被人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画中少女的身份一直未知,有些学者认为是维米尔的女儿,但更多人则觉得是一位和画家有亲密关系的少女。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讨论这幅画的意义,或是这位少女的身份。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这幅画最本质的组成元素,去欣赏这种简单平实的美。



背景/构图

和大多数维米尔的风俗画不同(比如下图这样,背景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房间↓↓↓),这幅人物肖像画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背景。这里所谓的背景仅仅是一片黑色。这样做的效果一是突出了画面的人物,二也是利用黑色营造了神秘暧昧的感觉。想象一下如果这幅画的背景是一片纯白,那突出人物的效果也许可以达到,但是整幅画的氛围就大不相同了。

画面中的少女是身体侧坐,回头看向画家和观众,双唇微张。身体坐姿及面部表情都为这幅画增添了一丝欲说还休之感。这样的构图故事性很强,好像是画家所捕捉到的这位少女回眸瞬间,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画中人物与画家的关系。


维米尔,《信》,1670


颜色

除了刚刚所说的黑色背景,不难看出这幅画的主色调是黄色和蓝色。维米尔偏爱蓝色,黄色和灰色,这在他的另一幅名画《倒牛奶的女仆》↓↓中也有体现。他认为正是这三种颜色组成了天空。黄色明快,蓝色忧郁,当黄色与蓝色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却出乎意料的和谐。这是明亮与忧郁颜色的结合,也是坚强与温柔个性的结合。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1658-1660


光线:维米尔画中的光线大多数都是从左上方照射入画的中间。在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及前面提到的《信》和《倒牛奶的女仆》中都不例外。一种解释是在维米尔的画室中,这是他常年习惯坐的位置所观察到的景色。阳光从左侧的窗户进入画室,人物往往站在窗边光线汇集之处,成为画面的焦点。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虽然没有明确画出窗户,但是光线依旧可以看出是从左侧射入,打在这位少女的脸庞上。这样的光线使她左侧的半张脸处在阴影之中。阴影对比维米尔其他画中的人物稍稍更为深暗一些。为画面增加立体感的同时,也再一次增添了神秘感。

笔触/质感:笔触与质感往往是我们看一幅画时容易忽略的部分。我们太习以为常日常生活中这些物品的纹理质感,所以常常忽略了画家用同一支画笔画出多种纹理的难能可贵。画家通过对线条和颜色的精准把控能够把不同材料的质感准确地体现出来。这幅画的点睛之笔---珍珠耳环所带有的质感就和少女的衣服头巾布料的质感完全不同。珍珠光滑圆润有光泽,这体现在全画中最亮的一点就集中在珍珠的反光面上。头巾的布料相较于衣服略为朴实,衣服材质较硬且面料微微反光,使画面略带庄重沉稳感。然而少女眼睛里的光芒和嘴唇反射出来的光泽又平衡了画面的沉重,添加了不少活泼与灵动。

除了今天所说的颜色,构图,光线与质感,一幅画的线条,形状等等都是画作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史里我们称他们为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也就是视觉符号。正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每一个元素都给这幅画的神秘,柔和,坚定,宁静做出了贡献一样,我们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永远不可能脱离它最本质最核心的形式风格。今天写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是想说,虽然我们常常为了讲故事说很多历史背景,画家生平,但是这些画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也许更客观真实。研究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的生平固然重要,但是观察画作本身往往会反映出最真实的历史以及艺术家最真实的情感。

简而言之,好好看画。

「安利」

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说如何从画面本身入手去欣赏研究一幅画,所以可能会对历史背景讲的比较少。推荐大家去看彼得·韦伯执导的同名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改编自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由奥斯卡最佳男演员“达西先生”科林·费斯(←真的帅)和“寡姐”斯嘉丽·约翰逊(←真的美)主演。虽然对画中少女的身份理解可能与史实存在出入,但是影片中的布景,服装,道具都很讲究,较符合17世纪荷兰的风俗习惯。配乐获了第61届金球奖的提名,我放在了这篇文章的开头。也有一些细节体现了当时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维米尔艰难的处境以及当时的绘画方式。如果对这幅画的历史背景以及17世纪荷兰的风俗习惯比较感兴趣,强烈推荐。


    关注 小都会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