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吉侬与爱玛  书中的爱情观

 

最近看的两本书:《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和《爱玛》...



先从阿尔吉侬讲起吧。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因为的先在bilibili上看到了电影,电影是2006年的法国版,生肉,小众到在百度上都查不到。我勉强的看着野生字幕残缺不全的讲解,坚持了一半,最后放弃了电影去看了原著小说。

虽然名字叫做《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主角,但主角却不是阿尔吉侬。主角是查理,一个善良的、爱学习的智障残疾人。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也就是男主角的演技。相比于美国版男主那咄咄逼人的架势,法国版的查理更符合书中的样子,善良、温柔、总是为他人着想。

这是一个愚笨的人变聪明的故事。

智力低下的查理,靠着面包店主的善良收留努力生存着。他知道自己不够聪明,跟他人不一样,所以一直怀着善意与憧憬的眼光看着所有人,即使对方是欺负他,甚至捉弄他,他也毫不在意,觉得大家都对自己很好,想与大家成为朋友。

一群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提升智力的办法,需要进行人体实验,选中了查理。查理渐渐的变得聪明,不仅能听说读写,还远远超越了普通人,成为了真正的天才。但聪明并没有让他过得更好,体察到更多的“真实”,难以承受与忽略的真相使查理情感与智力的发展严重失衡,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内心的迷茫与自卑自傲。

书以日记的方式叙述了查理从愚笨到聪明,最后回归自我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生活中许多奇妙的矛盾与哲学思考,很有意思。但为了配合《爱玛》——这本言情小说,在此仅仅讨论它的爱情观。

接受治疗后的查理,智力直线上升。最初的他理解不了什么是爱,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喜欢,然而当他拥有普通人的智力后,他发觉他爱上了他的老师:凯恩斯小姐。在32岁的而立之年,他终于像陷入热恋的小男生一般,疯狂地、纠结地、冲动地,体验了爱情。



然而凯恩斯小姐却并不相信查理是真爱,因为:

凯恩斯小姐:“嘘,小声点,查理。等研究做完,看你进展到什么程度再说。你改变得太快了。”

查理:“我对你的感觉不会因为进展太快而改变的。我的智慧增加了,只会更加爱你。”

凯恩斯:“但是,你的情感层面也会跟着改变。就某方面来说,我是你唯一真正感受到的女性。到目前为止,我一直都是你的老师,你求助的对象,难免会误以为爱上我。查理,再多接触其他女人,慢慢来。”

作者真是太有经验。

在恋爱关系中男方总是自顾自的以为自己的迷恋会永远的持续下去,然而女方却能轻而易举的看清维持这迷恋的变量有什么。所以当查理的智力继续不受控制的增加以后:

凯恩斯小姐:“我发现我跟你在一起时,多多少少都想做些不寻常的举动让你对我印象深刻;但是,真跟你在一起时,我又觉得没信心。现在,我都怀疑自己的动机和所做的每一件事。”

查理:我试图引开这个话题,但她一直不断的往里钻。最后,我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我不是来跟你吵架的!让我送你回家好不好?我需要找个人谈谈!”

凯恩斯小姐:“我也一样像找个人谈谈,但我最近都没办法跟你谈,我只有不断点头听话的份,假装听得懂你讲的那些文化演变、新布林数学、符号逻辑等等知识。我都觉得自己愈来愈笨了!每次你离开,我都会站在镜子前大喊:“你并未老化迟钝、你的智力没有减退。改变的人是查理,是他发展得太快了,让你显得好像是你倒退一样。”可是尽管我这样对自己讲,只要你跟我讲过一些事之后,我又会对自己没信心,因为我从你脸上显得一副不耐烦的表情中,知道你一定在笑我。”

维持一段关系最重要的是势均力敌,撩和被撩需要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我愿意”,还需要感情以外的匹配与平等。这就是持续性问题,虽然现实中一个人忽然出现急速的智力增长,或者一方出现巨大变化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从长期的关系来看,这种改变并不少见。

一开始匹配的两个人,恋爱后却渐行渐远,失去交集,没有共同爱好,缺乏共同语言,最后形同陌路,争吵、无奈、淡然、分手。更甚者在结婚后才渐渐凸显双方差距,一人努力奋进,不停的改变适应新环境,另一人却喜好安乐,愿意永远呆在熟悉的小环境中,拒绝融入新社会。

这些微小的差异在日常的琐碎中逐渐积累,最后演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发生在在双方还年轻的时候,可以结束一段关系,在双方已然成为亲人后,大概会让本应和谐的家庭关系,演变成仅仅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舍友关系。

可悲可叹。



在简奥斯汀的书里,这种匹配尤为明显。

《爱玛》中女主角爱玛,是一位家境殷实、活泼美丽的淑女。家境殷实意味着优良的教养、得体的德行以及锦上添花的才艺,对于前来求婚的男性来说,家境殷实也更加意味着门当户对,与陪嫁的大笔财产。

相比于《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那样阶级差异巨大的爱情幻想,《爱玛》更接近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私生女被嘲弄鄙视,有钱的暴发户也能嫁给贵族跻身上流社会之类的事,书中毫不避讳亦不美化的详细描述,以至于看得让人十分厌烦与恼火。

如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查理与凯恩斯小姐短暂的爱情,智力的匹配只是所有“势均力敌”要求中的一部分。《爱玛》中最为明显的配对便是埃尔顿先生的婚姻。

爱玛想要撮合埃尔顿先生与私生女哈利埃特,但埃尔顿先生却看不上地位低下的私生女而爱上了爱玛。拒绝的原因很简单,虽然哈利埃特美貌又温顺,但有一个真正的白富美在身边,谁还会在意旁边安静的小美女呢。照理说爱玛极力撮合这对婚姻,说明了她能看淡物质上的门当户对,然而在埃尔顿先生向她求婚后,她却恼羞成怒,认为对方何德何能胆敢高攀自己。

这种不符合逻辑且荒诞的事,出现在书里更加让人反感。可现实里这样的双标比比皆是。最后按照作者的安排,品行低下的埃尔顿先生娶了隔壁村的暴发户之女,受尽了爱玛的鄙视与白眼:反正品行不佳的人,应该得到惩罚。

回归正题,爱情观。

阿尔吉侬强调的是智力的匹配,爱玛强调的是家世与环境的匹配,说来说去,无非是门当户对。

按照正方观点,不匹配的智力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兴趣的不共同,缺少共同语言造成分手;不匹配的家世是不同的品行与见识,甚至教养和生活习惯,这些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东西,烙印在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举手投足都有体现,造成显而易见的差异而分手。

从逻辑上讲,好像并没什么问题,可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匹配并且永远匹配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就像家里父母天天吵架,但吵了几十年关系还能时不时塞我们一把狗粮一样。爱情、婚姻这种东西,自己高兴就好。


    关注 灾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