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向性格的你,应该感到幸运和骄傲?

 

内向性格的人,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比起人群,你更爱家里的沙发吗?

如果是,十点君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

想必你先是心里咯噔一下,然后立刻就否认了吧?不不不,比起沙发,我还是更爱人群。

是的,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活泼开朗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性格好的标准,那些善于沟通、喜欢表达、朋友众多的外向型人总是更招人喜爱、更容易成功;而内向的人则意味着害羞、敏感、孤僻、太严肃、社交障碍……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内向者就是角落里的少数派吗?内向性格就是比外向性格次一等吗?成功者都是外向性格吗?

今天十点君和你们分享一篇非常棒的演讲
演讲人叫苏珊·凯恩


▲苏珊·凯恩:「安静革命」的创始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的专栏作家。她的《安静》一书被翻译成 36 种语言,她的TED 演讲播放次数超 1000 万,被比尔 · 盖茨列为最喜欢演讲之一。

苏珊·凯恩是一位女性心理学家,一个典型的内向性格的人,不爱说话、不爱闲聊、不爱社交,曾是一位出色的律师,而当初之所以选择做律师,就是为了证明性格内向的人也能干好这一行。
但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凯恩告诉人们:
如果你性格内向
并不需要努力让自己显得或变得外向
因为内向性格拥有强大的优势
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天赋和能力
这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
点击观看视频☟☟



事实上,历史上那些真正对人类的进步起到助推作用的,基本上都是内向性格的人。牛顿,爱因斯坦,罗斯福,甘地,斯皮尔伯格,J.K.罗琳……他们不爱和人打交道,做事独行侠,性格害羞腼腆,但他们仅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就创造了某个领域的神话。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平时连最简单的社交都不会的人,却总是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我们首先来谈谈这个问题
内向性格的偏见


研究人格的人都知道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原理:性格是不分好坏的。但一直以来,这个社会都在褒奖、提倡“外向”性格,贬低甚至歧视“内向”性格。

最显而易见的是我们最重要的那些体系——学校、工作单位都是为性格外向者设计的,并且有适合他们需要的刺激和鼓励。

学校里,喜欢独处的孩子常常被视为“问题孩子”;孩子们更多地被要求和他人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不是单独完成。老师们也相信,最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外向的,那样成绩会更好,也更容易成才。
单位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工作在宽阔没有隔间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墙。我们暴露在这里,在不断的噪音和同事们的凝视下工作。而当选拔领导时,内向的人总是习惯性的被忽视了。

我们的家里,有些父母发现孩子是内向的人,便觉得遗憾、担心、难过,甚至会认为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想方设法改变孩子的内向性格。

这些以及更多已经深深扎根的现实偏见,给内向者造成很大的压力和痛苦,并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于是很多内向者被迫向外向者转变,或者假装自己外向。所以,外向性格的人人数会比内向性格的多,而且越来越多。

对此,苏珊·凯恩毫不客气的指出:这当然是我们的损失,是同事们的损失,是我们所在团队集体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

因为当涉及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时候
内向的人通常会做的比外向的人更好
为什么会做的更好?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3点主要区别


1.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不同。

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更强烈,感官更灵敏。有这样一个实验:把柠檬汁滴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舌头上,结果显示:内向的人分泌的唾液会更多。

再比如,让他们自由调整音量大小直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程度,内向者觉的55分贝就刚刚好,而外向者觉得72分贝才是刚刚好。

在社交中也是一样,一对一的谈话对于内向者是刚刚好的刺激程度,最舒服,而一旦人数增加,他们会感觉刺激太大,就开始紧张。

2.精力来源不同。

外向的人像一个太阳能电池板,必须要有别人在,从和别人的互动、评价中吸收能量,获得存在感。而内向的人像是个蓄电池,他们从自己的内部世界获取能量,要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能自己充电。

3.思考路径不同。

内向型的人一般是慢思考,想问题比较深,喜欢长时间的琢磨一个问题,保持专注,所以内向型的人是天生的钻研型人才。

上面这些特点,在广泛性社交中,内向的人确实会存在一定弱势。但现实情况是,广泛性社交并不会像过去那么有用了。

我们知道,人际关系中讲究等价交换,双方的等值付出才能使这段关系稳定,不然就会破裂。说的直白点,要么你能给别人带去资源,价值,要么你能给别人带去快乐,要么你能给别人一个在未来会获得回报的想象。想交到比你社会地位高的人,你得用你的真材实料去交换对方的时间。

在有料这点上,内向性格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他们大多数时间不会去参加那些无用的社交,而是长期专注一个领域,这样就容易做出有料的东西。在互联网时代,有料的东西一定会被别人知道的,原先那些要去主动寻找的资源自然会聚集过来。
内向性格不是缺陷,相反是一种很大的优势
 
1.内向性格的人创造力更强
内向性格的人多喜欢独处和独自工作,而独自工作,享受孤独是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的《创造》一书中,提到一个实验来测试头脑风暴对创造力到底有没有作用。结果表明:面对面的头脑风暴产生的创意点子,总是比大家单独思考想出的点子少,且质量更差。

那什么时候头脑风暴有用呢,匿名在网上讨论的时候最有用,比如你建一个微信群,大家都匿名,把头像换成一样的,名字换成一样的,然后就一个想法展开讨论,这时候大家就没有任何顾虑,开始畅所欲言,孤独的时候想法是最不受抑制的,创造力就会更强。

实际上那些真正的创造——不是微小的改进,而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纯创造,都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想出来的。
 
2.内向性格的人想象力更丰富
内向性格的人以为天生就很敏感,因此就很容易和别人共情,就是产生相同的情绪,这个特点会让他们有更疯狂的想象力。

JK罗琳,写哈利波特时,一个人在租来的小黑屋里持续写作,她可以在笔下的角色中来回穿梭,体会各个角色的情绪起伏,思想状态。写出冰与火之歌的乔治马丁,他架构的那个中世纪的奇幻世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是需要超强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才能做到。
3.内向型的人更善于倾听


在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倾听比表达更难,每个人都喜欢表达,潜意识都希望别人倾听自己,而内向性格的人天生就有倾听这个优势。

比如男女交往中,如果你能让一个姑娘说一个下午,姑娘就会觉得你特别懂她;面试时,最好的方式不是自己说,而是让面试官说;统计发现,最好的销售员都是内向的,都是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是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他们的本事不是自己说,而是让顾客说,让顾客觉的自己被重视了、被理解了。心理医生也经常这样,不断的问你问题,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你自己把不高兴的事情都说出来。

所以内向的人虽然不容易认识大量的陌生人,但是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说服力会更强,也更容易带给别人安全感。
4.内向性格更容易在一个领域长期保持关注


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长期的关注是一个必要条件。内向性格通常想问题更深入,而不追求广度,能持续性的关注一个话题,更容易成为专家。
找到了自己性格的钥匙
就能把别人眼里的内向劣势
变成巨大的优势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是内向性格,要做的不是改变
对于一些人,独处是他们赖以呼吸生存的空气。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已经非常明白独处的卓越力量,只是到了近代,我们开始遗忘它。

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当你与其他人共处时,会本能地模仿别人的想法和习惯。毫无疑问,这会侵蚀你自己的思想。然认同这一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工作单位要让这些内向的人,因为只是想要离开,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的事实而愧疚呢?

因为社会总是偏爱有行动的人,而不是有深刻思考的人。

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人,会觉得遗憾、难过,有些会尝试改变孩子这种性格特点,更有甚者,还会认为孩子有心理障碍。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父母纠正其性格,被同伴嘲笑或者排斥,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的性格优势,反而会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这种自卑会给他的内心造成很多冲突,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比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所以,有问题的并非内向的人的性格特点,而是社会对内向人的偏见。

事实上,内向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不是来自外界偏见的压迫,而是没有正视并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

你或许一天到晚忙着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热情开放的外向者,而躲避自身的天赋,直到最后被自己、被别人轻看。但是,当你完全投身于自己在意的事情时,你会发现你的能量是无限的。

当然,这不是说社交技能不重要,也不意味着我们都应该停止合作,内向安静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激情四射的史蒂夫·乔布斯联手创建的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是说,越给内向者自由,让他们做自己,他们就会做得越好。而如果他们不幸被强制改变成外向的人,这个世界会少了许多天才,多出许多“病人”。

勇敢的做自己,不内疚,不自责,不试图改变性格,但在需要的时候勇敢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就会取得应有的成就。

注:本文由十点君根据苏珊·凯恩在TED上的演讲,以及她的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编辑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

十点读书会“10天共读一本好书”计划正在进行
目前正在共读☟☟☟


公众号回复关键字“领读包”
查看往期18本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


    关注 十点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