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每个作者都需要被平等地尊重

 

对于作者而言,重要的不只是文章是否最终被发表了,还有在这个过程中被尊重,不论你是学界大咖,还是无名之辈。...



之前写的一些小文章,近期整理了一下,准备找合适的期刊发表。但是,找期刊发表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文章的撰写过程。当然,这其中肯定有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短时间写成的文章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稿,而长时间写成的文章短时间就能投稿成功。虽然这句话当中所说的时间长短并非是真正的时间上的长短,而只是以时间这个侧面来说明文章质量对能否成功发表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每一位跟我一样投稿屡遭拒绝的作者所必须要承认或警觉的,因为文章质量够好,从理论上而言,存在着更大的发表的可能性。

不过,在投稿过程中,我明显感到的不只是自己文章的质量问题,而是部分学术期刊编辑所存在的那种傲慢和偏见。我第一次投稿到与我所学专业名字相同的期刊,在一个多月之后,我打电话询问编辑:我的文章他们是否收到,目前进展到哪里了?接电话的编辑首先问我是老师还是学生,我说我是学生,然后编辑告诉我已收到我的论文,让我等到三个月之后再打电话询问。我接着等,三个月之后,再打电话询问,编辑很直接地告诉我三个月之后还没有回复就意味着论文不会被刊用。没有被刊用,其实问题倒不大,因为发表并不是学术的唯一目的,也并非我写作的唯一目的。但是,问题是,在我第一次询问编辑部稿子处理进度的时候,编辑首先是问我的身份,学生还是老师,结果,学生就只能等待三个月之后的自动拒稿,而在等待的这三个月中,你没办法投稿至其他地方。换言之,编辑等于是给你一点希望,然后这个希望慢慢消耗着你的时间,结果换来的是无所谓的自动拒绝。这次的经历,其实说明不了太多的什么东西,但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有些期刊编辑并没有对作者一视同仁,而是存在着严重的分别心和区分实践(福柯),而且对于那些没有身份的作者缺少了必要的尊重。再一个问题是,该期刊近几期发表的文章不仅在排版和内容上存在着问题,而且其作者基本上也固化了,比如四川大学某老师在该期刊自2015年至今的每一期都有发表文章。作为编辑部和作者之外的人,我们并不能知道这其中的故事。最后,既然该期刊的名字采用了我们这个以公平、尊重和正义为追求的专业的名字,那么,其是否应该在实践上也多少体现出一些这个专业的特质呢?

这是我投普刊的经历,当然很多经历是杳无音信,我透过的c刊也有好几个,虽然这些期刊没有采用我的文章,但是他们处理的速度都比较快,而且至少没有让我明显地感觉到编辑部对我们这些小作者的歧视。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虽然拒绝了我稿子,但给了我审稿意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虽然拒绝了我的稿子,但是其退稿的时间在一个月内。这些期刊,没有让我感觉到我遭到了歧视,或者他们内部存在着什么样的潜规则,因为他们所发的文章质量的确相对要好,而且他们给的审稿意见基本能让我心服口服。所以,他们给我的是促使我进行反思。还有一些期刊,虽然只是人文核心,且是单核心,当作者打电话过去询问的时候,编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学生还是老师,然后听见学生两个字,就很直截了当地告诉作者:我们不发研究生的文章。但是,既然有这个规定,就应该在正稿简则上说明,或者收到这样的稿子就应该直接拒绝,而不是不管不问,让作者痴痴地傻傻地等待。还有一次经历,投中了一个核心期刊,该期刊编辑直接打电话告诉我,可不可以把我导师放在第一作者,我自己放在第二作者,我说不能,结果这桩买卖就此告终。

这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投稿经历,着实让我体会到了部分期刊编辑的傲慢。当然,也感受到了很多编辑的认真、负责和耐心,比如《老龄科学研究》编辑部的老师就会就文章的细节问题与作者进行多次的沟通。而通过这些真诚的沟通,往往能让我这样菜鸟级别的作者收获到很多的东西,如我现在负责编辑的学院内部刊物,就在很多事情上借鉴了这些好的期刊好的编辑的做法。或许,对于作者而言,重要的不只是文章是否最终被发表了,还有在这个过程中被尊重,不论你是学界大咖,还是无名之辈。

2016/7/11 于知新楼


    关注 MSW成长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