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他看到了什么

 

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试图去了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在这个婆娑世界中。...



他看到了什么,是我在龙应台的《目送》一书里,看到的一句话,当时觉得这句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例如当年听说耕读社的师兄出家了,如果有机会见到很想问一问,有很多问题想问,但是却不知道怎么问,只能像所有人会问的那样:你为什么出家。你为什么出家,这并不是我问题的意思,“你为什么出家”背后带着很多预设,例如你怎么就想不开了,例如哪根筋儿不对了,例如一点点猎奇的意味,这个人多奇怪啊。不是的,这不是我想问的,后来看到龙应台的这句话,我明白了,我想问的就是这一句:你看到了什么。

悉达多什么都没有做,他只是等待、思考、斋戒,可他如同坠入水中的石头一样,穿越了世间万物。他什么都没有做,没有打扰任何人,就径直被牵引着,让自己沉落。悉达多的目标牵引着他,因为他不再让任何可能阻碍这一目标的东西进入他的灵魂。这便是悉达多从沙门那里学到的东西。只要能够思考,能够等待,能够斋戒,人人都能创造奇迹,人人都能达成目标。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习惯了以自己的眼界自己看到的世界去论断别人,断定别人想不开了,断定别人傻了,断定别人日子一定很苦,或者断定别人日子过的可真好啊。其实,我们看到的东西是这么的不一样。对于多数人,因为看不到,就觉得根本不存在。《奇葩说》里有一集,蔡公康永的话很好,他说人太傲慢了,就是傲慢,往往越无知越狭隘的人越傲慢的厉害。

《悉达多》这本书讲的是印度贵族,一位尊贵的婆罗门悉达多,追寻永恒的自我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我就知道作者黑塞一定看到了很多很多,如果有机会,真的很想问问他,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在这婆娑的人世,他怎么就看到了这么多,他怎么就这么明了,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当然正常情况下,我当然不会有这个机会。

悉达多看到这些人辛苦操劳,看到他们痛苦不堪,为了一些在他看来根本毫无价值的东西,为了金钱,为了小小的乐趣,为了受到赞誉,而日渐憔悴衰老。他看到他们互相指责,互相辱骂,看到他们抱怨那些令沙门付之一笑的痛苦,因沙门们毫不在意的匮乏而痛苦不堪。

有一天下午,在地铁上,因为有些事,觉得无所适从的心慌,于是我就打开了《悉达多》,继续看下去,然后就被安抚了。他把整个我们挣扎其中的人间勾画的清清楚楚,那些纷纷扰扰啊,那些追求啊,那些欲望,那日复一日的生活,都真的如过眼云烟,既轻且浮。可是我们生活其中,却常常不堪其重,依然日复一日的走下去,因为一旦招惹这凡尘,总觉得卸不下去了。很多很多人,就这样走完了一生,看着自己生前身后事,好像还糊涂着呢,这一辈子就过完了,不管是那轻浮的不负责任的人,还是那兢兢业业的负着责任的人,哪一个不是把这浮生过成一身沉重。黑塞的智慧,在于他开始否定我们这幼稚的一切,而后终于明白这本身就是意义,中间的意义多了去了,这看似幼稚的追求,看似幼稚的执着,看似幼稚的爱恨情仇,都有着注定存在的意义,如果你看下去,它就是深刻本身。只是,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人,确实是很苦啊。

黑塞写悉达多在红尘中,写他的爱欲,写他的财富,笔触匆匆。他大概看到的就是这样吧,不值得停笔太久。每个人看到的东西真的不一样,黑塞眼中的世界,清清楚楚,他要问的东西,也清清楚楚,有限的人何以发现永恒的自我,或者说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才能坦然的面对那必然的死,死才不是一种无和灭,而是自然而然,而是持续。

我们这类人可能根本无法去爱。只有那些幼稚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那是他们的秘密。

另一个世界,就是家庭矛盾、情人纠缠,都可以整出几十集的大戏,想要续集还可以继续有。三天五天好像都可以过成一生一世,那哭是真的声嘶力竭的哭,那笑是真的甜到心头的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这些同样的事情上不断的轮回,不断哭了笑了,爱了恨了,哪一刻,都好像一生都过不去的坎儿。对后一个世界,这也是一种路,我们多数人走的路,行走其中的人也是苦苦探索,耗尽心力,那一层层风景一个个故事,也是写尽了人生的精彩和变化,也是节义风流纠缠其中,呼啦啦过着这人生的大戏。哪里不好了,其实这条路也很好,只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真的往往更苦一些。厮打着,才能得到更多,或者不停的自我约束着进取着,才能得到更多,所谓体验更多。

而悉达多最后到达的世界,真的只是一条河,一片叶子,就可以讲完所有的故事了。那一片叶子的绿,就可以缭乱人的眼睛了,精彩的很,也沉静的很,可惜我们看不到。

其实,绿叶和一堆堆巧克力,有时候我真的分不清哪个更好一点。只是有时候,多数时间,我还是喜欢巧克力更多一些吧。

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得感觉到,生命不可摧毁,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

你想见一见佛陀吗?就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你想见他吗?

“佛陀继续前行,态度谦虚,若有所思,那张平静的脸上既未显露出喜悦,也未显露出悲伤,只有一抹平静而隐逸的微笑。佛陀的脸上隐约带着平静、安逸的笑容,像个健康的孩童一般,从容地安步当车。他穿着僧袍,脚步像所有僧众一般,严格地遵循着规矩。但是他的面容,他的步伐,他那安静而低垂的目光,他那摇摆的手臂,以及手臂上的每一根手指,都显露出无比的平静,显示出无比的完美。他并不刻意追求,亦未刻意模仿,在一种不容破坏的平静、不容侵害的光线和一种不可触摸的平和之中柔和地呼吸着。

乔达摩就这样走向了城市,去化缘,两个沙门只凭他气定神闲的仪态便认出了他,那仪态中不掺杂追求,没有模仿,没有烦扰,只有光明和平静。”

“一个真正有所发现之人却可以赞成任何学说,任何道路,任何目标,在他和那些成千上万生活在永恒之中、呼吸着神圣气息的人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

这就是佛陀,他出现之初,便已经完美了,生活在无穷无尽的平静中,却和任何一个人都没有隔阂,他理解一切,因为理解,所以接受一切。他不批判,因为他懂得。我想,我们就是佛陀的对立面,平静是我们总是要非常刻意才可以保持的状态,我们要经历多少把整个人脱了几层皮的日子,才能有那么一点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度,而佛陀的每一个手指都透着平静的气息;我们总是在批判,甚至多数时候,我们根本没有看到整个事情的能力,可是我们却可以无比大声的评论和批判,吵成了一团。我们的论断越肯定,恰恰说明我们看到的越片面,因为任何一个故事我们看到了所有,都不可能如此轻易的去论断。

彻底地了解这个世界,阐释它,蔑视它,这是杰出的思想家干的事。可我只想去爱这个世界,不是去蔑视它、憎恨它和我自己,而是带着爱、赞赏和尊重去看待它和我自己。

我们离佛陀很远很远。可是离悉达多很近很近,他的追求正是我们的追求,他困扰着我们的困扰。最终,他寻到了他灵魂的栖息之处。

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试图去了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在这个婆娑世界中。

葛文达深深地鞠了一躬,泪水顺着他那苍老的脸庞落了下来,但他却浑然不觉,就像一把火点燃了他内心最亲密的爱恋之情,最卑微的崇敬之情。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抚摸着地面,向一动也不动地端坐在面前的悉达多行礼,悉达多的笑容让他想起一生中所爱的点点滴滴,回想起那些对他而言珍贵无比、神圣无比的一切。


    关注 支教巍山岁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