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金棕榈排个名(上)

 

一位看完66部获得金棕榈的电影的欧美影评人丹尼尔·沃尔伯给这66座金棕榈做了一个排行榜,用他的话说,看完这些电影像是完成了一场心灵上的马拉松,尤其是一些在上学时期没看过的经典,重新发现了许多如今容易被以往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品。...

点击「三克电影空间」快速关注起来~cinker me


1955年,代表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颁发了6年的国际电影节大奖正式更名为金棕榈(虽然在1964至1974年间又换回原名,不过现在也都视为金棕榈)。除了1968年的第21届因为五月风暴未颁奖之外,其它每届至少会颁出一座金棕榈(其中1961、1969、1982、1993和1997年分别有两部电影获得金棕榈)。



由于每届的奖项都由完全不同的全新成员组成的评审团投票评出,获得金棕榈的电影会因为评审的口味变得“五花八门”: 1961年和《长别离》一起获得金棕榈的《维莉迪安娜》,毫无疑问,它并不是路易斯·布努埃尔最好的作品,当年的评审团在教会对此片强烈抗议的情况下依旧将金棕榈颁给了它;2004年迈克·摩尔的话题纪录片《华氏911》就是在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的强烈支持下获得金棕榈;迈克尔·哈内克在2009年凭借《白丝带》第一次斩获金棕榈,当年评审团主席是与哈克内有过多次合作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拉·于佩尔。

一位看完66部获得金棕榈的电影的欧美影评人丹尼尔·沃尔伯给这66座金棕榈做了一个排行榜,用他的话说,看完这些电影像是完成了一场心灵上的马拉松,尤其是一些在上学时期没看过的经典,重新发现了许多如今容易被以往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品。
66--《稻草人》(1973,第26届)


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经典公路电影,它将两个男人展开的一场穿越美国的蜿蜒旅程拍的非常出色。但它对对女性角色的展现实在令人失望,由安·韦奇沃丝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对《五支歌》中凯伦·布莱克角色误读的重演,加上恐同色彩浓重的监狱让整个情况更糟。这所有的一切让《稻草人》看起来像是对男子气概困惑的沉思。
65--《在撒旦的阳光下》(1987年,第40届)


莫里斯·皮亚拉这部关于天主教的颇具剧情张力的电影不能称为一部坏电影,它所展现的东西很有趣,而且许多画面拍得很棒,杰拉尔·德帕迪约的表演也没那么令人难以忍受。但这部电影的真正问题在于表达观点的方式过于没有风格,而剧本让观众时常出于一种宗教的焦虑情绪当中。这是一部关于自虐的电影,让我们感到有种近乎于中世纪、没有一丝光明的黑暗。
64--《华氏911》(2004年,第57届)


这部“生逢其时”的电影就是导演迈克尔·摩尔对当时小布什政府的一部影像化的诉状,当时伊拉克战争进入第二年,而欧洲左翼势力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抗议正好达到最白热化的状态,尤其是在法国。但电影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它绝对不是迈克尔·摩尔最好的电影,而且仔细观看会发现制作很粗糙,而且它的政治正确性远不如《罗杰和我》以及《科伦拜校园事件》。
63--《君子好逑》(1955年,第8届)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同时获得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虽然它并不长,但并没有太简洁,尤其是让戏剧冲突达到高潮的最后十分钟。欧内斯特·博格宁的表演并不是不好,而一旦和原版电视电影中罗德·斯泰格尔对比却显得没有很出彩。当年奥斯卡的竞争并不激烈,但这部电影在戛纳电影节时因为评审团主席马塞尔·帕尼奥尔的意见陷入了与朱尔斯·达辛的《男人的争斗》的艰难二选一中。
62--《儿子的房间》(2001年,第54届)


某种程度上来说,南尼·莫莱蒂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儿子的房间》是一部关于失败的非常杰出的电影,它的中心就是由莫莱蒂自己扮演的一个工作是精神科医生的父亲。莫莱蒂似乎想让整部电影呈现上世纪70年代伍迪·艾伦风格,但结果却是21世纪初的伍迪·艾伦,缺少伍迪·艾伦的幽默感,装模作样的架势却十足。影片最具讽刺的是表现了主角在对待病人和处理自己悲痛时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看起来像是获得宣泄的结尾并没有弥补莫莱蒂处理的失误。
61--《我心狂野》(1990年,第43届)


《我心狂野》绝对是一部烂片。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娱乐化且荒谬,看起来和《送报男孩》一样虚张声势。当威廉·达福出场后,喜剧崩塌了,而最后一幕让我体会到了吃过期食物的感觉。大卫·林奇的古怪元素在这次似乎并不怎么奏效,而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并没有能力挽救它。
60--《自由之路》(1982年,第35届)


因为很多场景拍摄于土耳其东部的有冰层的山上,这部电影有很多震撼的美丽镜头。广阔的镜头服务于整部电影的叙事,让呈现的画面看起来更加感伤。就像很多其他金棕榈电影一样,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大于它的艺术性。因为导演尤马兹·吉尼的政治活动,这部电影在土耳其一直被禁播直到1999年。
59--《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年,第19届)


这部克劳德·勒鲁什的浪漫爱情电影自由展现了法国新浪潮形式上的极致美感,在弗朗西斯·莱令人着魔的配乐映衬之下,电影就像是一部影像化的爱情桑巴舞曲。阿努克·艾梅和让·路易·特兰蒂尼昂的配对令人信服,不过整部电影他们俩没有太多对话,他们的声音是有多重要?
58--《生命之树》(2011年,第64届)


我不会质疑它是一部很华丽的电影,而且很简单,泰伦斯·马力克在电影中夹杂了1950年代的美国生活、宇宙以及关于生命的一切。整部电影被雕琢得如此美丽而温柔,但我并没有感觉。
57--《鳗鱼》(1997年,第50届)


鳗鱼在影片中是一只宠物,它的主人是一名最近刚被释放的罪犯,他在电影的开头几分钟杀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夫。我认为这个场景是电影夺得金棕榈很重要的原因。这一幕非常迷人且有趣,无论主人公是否有悔恨并自我救赎的意图都不重要。但整个电影的方向还是走向了导演刻意营造的有个奇妙的结尾的肥皂剧路线,失去了原有的张力。
56--《四海一家》(1956年,第10届)


美国内战造成了朋友、宗教、社会以及个人的困境是非常令人着迷的主题。威廉·惠勒这部电影围绕压在加里·库柏、多萝西·麦克吉尔和安东尼·博金斯扮演的贵格会家庭上的宗教压力。如果在略显风趣和平庸的家庭肥皂剧之后,最后半个小时表现战争,整部电影的效果可能会更震撼。
55--《孩子》(2005年,第55届)


当社会现实主义被表现得很做作时是什么样的?《孩子》里依旧是比利时达内兄弟典型的质朴的情感,但它的目的性看起来太强。它就是一部告诫当年轻人依然感觉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他们最好不要生孩子。虽然看起来没有太说教,但年轻的杰瑞米·雷尼耶略显滑稽的表演看起来并不能让人产生共鸣。和达内兄弟令一部金棕榈电影《罗塞塔》相比,《孩子》实在显得不够精妙。
54--《课室风云》(2008年。第58届)


一方面来看,劳伦·冈泰的这部关于学校的剧情片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以好心的老师给一群不幸的年轻人带来新生曙光为主题的电影。毫无疑问,影片中年轻学生们的表现很令人惊喜,而编剧弗朗索瓦·贝高多在电影中本色出演,而且也不错。但说实话,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你对这部电影能有多深刻的印象?
53--《爸爸去出差》(1985年,第38届)


这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第一部金棕榈获奖影片,表现了南斯拉夫二战后与苏联分道扬镳之后的极权主义。电影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政治的压迫,某种程度上软化了它的激烈程度。它的喜剧性方面和米洛斯·福尔曼的《消防员舞会》与库斯图里卡另一部更好的《地下》差不多,但讽刺性方面完全不够。
52--《风吹麦浪》(2006年,第59届)


很多金棕榈获奖电影一开始节奏缓慢,直到后半部分才渐渐表现出它的力量。《风吹麦浪》就是典型的例子。爱尔兰独立战争是非常好的故事,而爱尔兰内战是更精彩的题材。影片表现了兄弟反目的经典悲剧,毫无疑问它是肯·洛奇21世纪后最佳的作品,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会让你感觉脑袋受了一闷棍。
51--《楢山节考》(1983年,第36届)


电影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7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上山等死的故事,看起来和《阿玛柯德》有点像,都是表现了一个小社会看似平静的表现下隐藏着无尽的阴暗面。影片整体看起来很温和平淡,但冬季之后的戏剧冲突有点过于明显。
END


    关注 三克电影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