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补发左老师七月份主题讨论小结。...



七月份按照工作室的安排由我来主持月讨论课题,此时恰逢暑假,定什么题目?暑期会不会能正常开展等等,在我心中没有底,选什么题目?工作后很长时间我主要教初三政治,后来政史合卷考试,又教政史两门学科,不管教一门还是两门,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学生存在“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遇到材料题时,学生就蒙,盲目的乱抄,瞎抄”,如何破解此类困难,找不到好的方法,记得几年前有位女生理科成绩不错,政治历史不这么好,我平时盯得比较紧,后来家长有意见,弄得我很尴尬,基于此七月分我提出研讨的内容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特别是初三;学生三年的历史学习,基本知识体系也掌握,但一遇到材料题时,学生就蒙,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感觉有时弄不懂设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出现盲目的乱抄,瞎抄,不知各位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金湖外国语叶有永老师回应:双基不够扎实。在平时加强史料教学和史料阅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材料能力。功在平时!”叶老师从主观上强调老师的注意点,那是否能拓展到学生层面等更多方面呢?

我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了一段话,想抛砖引玉:

“每年中考过后,对试卷的评析,学生的材料题丢分严重,如15年的第29题第4小题“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请你说明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第30题第2小题,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战役?依据材料二归纳,这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灾难?16年中考第29题根据材料三四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第30题“发现和发明”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等等。

原因?我想正如叶有永老师所讲的“双基不够扎实。在平时加强史料教学和史料阅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材料能力。功在平时!”我再想除此而外,没有别的吗?内因,如我们学案的编写,老师的驾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材料的选取(看了一下其他省市的试卷,材料也向高考看齐了)等和外因(学生、学校、家长等)。

怎样做?如何在短时间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史料的分析,简单的学生不看材料就知道的一类还不能多用;如何在不多挤占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完成预期想达到的效果?仅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块来看,平时我没有少下功夫:或给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或下载相关材料要求学生分析,或给出图片引导学生寻找信息,或通过表格对比,让学生得出结论,等等。并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给予方法的指导。为掌握学生的情况,坚持每周发给学生一张试卷,每周周一交上来的试卷,让人失望,往往部分只做选择题,或者完成部分材料题(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那种),或者出现抄袭答案现象(和成绩优秀同学做的一模一样,甚至标点符号都一样,错都一样),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事后分析原因,1.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初三的复习,学生自觉性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特别是自主招生的学生,2.史料的运用,复习过程中,还是比较重视这部分,害怕学生到时不会或者回答不全面。

在区历史教研过程中,把这问题提出,能寻求同伴更好的解决方法,发现大家都面临此问题,1.时间不够,不可能,也不允许占用更多时间用于历史学习,大部分每周2节课,好一点的给你半节早自习(另一半政治),2.偏见,其他学科老师,不担任历史学科的领导,学生及家长,认为历史开卷,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加上每个学校到时会印给学生带进考场的资料,更助长学生这种想法,3.训练,凭借分数不断盯学生,迫使其重视,甚至把家长利用起来。

过后,采取训练,不管其他学科老师是否赞同,或领导看法,利用家长QQ群,做的不好的亮亮相等,初步改变学生态度,但坚持不长,破产了。

从实用主义来看,中考看成绩,家长看成绩,学校看成绩,历史学科的博弈在材料题上,要想学生在材料上把握的好,不仅修内功,更要修外功。

如果多想想,挖掘一下,我们还有很多要做,套用赵俊老师一句话“努力,不要问为什么?”,否则每年6月我们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后来赵老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谈了此问题的看法:

近读《教育哲学》,虽然读得很慢,消化很艰难,但颇有收获。关于你提到的问题,也有启发。
1.“教学生活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也应该尊重并应用和发展学生的理性,使他们习惯于通过理性来探索自身幸福和社会理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甚至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排斥和压抑学生理性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和非理性精神的弥漫。”

2.“在教学的伦理性问题上,一直有一种悖论:不道德的教学行为能够产生善的或所期望的结果。……根据康德的上述观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教学伦理的要求的。教学伦理的标准是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善良意志’或‘绝对禁令’——‘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根据这一标准,那些尽管没有打骂学生,但却将学生的成就当成自己‘摇钱树’或‘敲门砖’的教学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3.“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不仅是外在的知识传递与掌握,更是师生双方借助于理性进行的一次次‘探险’,亦即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理智的愉悦’。”
“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过程实质上是‘重新’思考或发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意义、经验意义、历史意义或实践意义的过程,亦即‘再思’教学内容的过程。”
“这种再思使教师和学生不在将教学内容看成是一条条孤零零的知识陈述,而是将其看成是生产、选择和组织这些知识的人的一系列理性思考活动的结果。教师和学生要理解个别知识陈述,就必须理解产生它的理性思考活动的真实过程。”

4.关于“教学美感”和“愉快教学”
“在这种教学内容的再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否体会到丰富的理智愉悦。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悦要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所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
石中英在这页对“教学美感”做了特别注释:“教学美感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理智美’,其根源在于教学活动本身巨大的理智挑战性和广阔的理性思考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所谓的‘愉快教学’,主要的内涵应该是促进学生理智沉思所产生的愉快,而不是教师对学生廉价的鼓励和赞许所给予他们的虚荣心的满足。”

5.一句话,理性地教,理性地学,把所学内容当成发展学生理性的素材,在努力达成教学目标之时,还致力于学生理性的发展。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清醒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如何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知识呈现、传递、接受、检验等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理性,帮助或促使他们理解知识与其背后的理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或教学就必须通过知识促使学生理性的发展,反过来在通过理性的发展来促使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从哲学角度看:存在的原因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排斥和压抑学生理性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和非理性精神的弥漫;将学生的成就当成自己‘摇钱树’或‘敲门砖’的教学行为”。怎样做,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将思想的触角伸向远方,超越自我,探索种种‘未知世界’的过程;愉快教学。

本次研讨,可能问题的设计不好;或者暑期这个特殊的时期,自我感觉好像很失败,没有我当初预想的那样,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一如既往的去不断探究、思考,解决类似问题。


    关注 赵俊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