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颂扬关羽的三言诗

 

虞世南颂扬关羽的三字诗:“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唐礼部尚书虞世南颂扬关羽的三言诗:“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虞世南其人】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直言敢谏】
虞世南不仅书法了得,为人更是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山崩,唐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说:“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唐太宗听后敛容反省。

【与唐太宗的君臣相知】
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

虞世南卒时,唐太宗十分悲伤,说:“虞世南对我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我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延上下,无复人矣!”

【与关公的风雨竹之缘】
唐初贞观年间,秘书监虞世南一行东游泰山,途径山东肥城杨野村,见紫云桥石板上雕刻有一幅妙趣横生的风雨竹画,画由四句诗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虞世南备感兴奋,于是欣然命笔,写下“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的三字诗。诗句铿锵有力简洁明快,将关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风范表述的淋漓尽致。



虞世南慷慨出资,购地百亩,让土人耕种,租金用作祭祀关公之用。又出资在庙外南北大道东侧建石碑楼一座,供游人雅座。不久,关帝庙主持请来能工巧匠,将虞世南写的字刻在了一个大石鼎上,此鼎曰乌磁鼎,也放在石碑亭下供人瞻仰。

明代天启年间,山东肥邑知县王惟精于酒酣后用炊帚写下“超群绝伦”四个行书大字,苍劲有力,古雅灵动。王惟精意犹未尽,又在碑阴用草书写了虞世南评撰关羽的赞语,即三十个字的“乌磁鼎赞”,后款为“唐弘文馆学士虞世南撰”。两侧又写“风雨竹,真笔迹”六个行书大字,意为关羽所刻风雨竹为真品,不是赝品。这块大碑至今近四百年,成为肥城珍贵的历史文物。

【诗作:《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表达着诗人虞世南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以蝉自许,以物喻人,表明一个人声名远扬,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是因为自身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人格伟岸,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权势或地位。


  关公文化彭允好  ID:yiguangong微信公众号:yiguangong.我们致力于研究关公文化、弘扬关公精神、升华关公形象,以关公文化的忠、孝、仁、义、节、勇、诚信为楷模,广泛交谊,沟通四海。讲信义、重承诺,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关公文化QQ群:108825658.关公文化彭允好13032137960即微信号。





喜欢请点赞



    关注 关公文化彭允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