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考》之西昆仑王屋山(二)

 

文章引经据典,严密论证,驳斥了关于古昆仑的祁连山说、于阗南山说、巴颜喀喇山说和国外说。...






(五)由渤海认证昆仑山

《海内西经》说河水在昆仑山的“西南入渤海。”在《山海经》中,渤海之名凡六见。除此条外,其余见诸《海内东经》。可见,渤海和昆仑一样,也为东西两处。东渤海地处幽燕之地,正是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着的渤海。西渤海正是地处西昆仑中条山之西,唯晋南解池可当之。西渤海亦名渤澥。《说文》:“渤澥,海之别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浮渤澥,游孟渚。”《初学记〈卷六〉》:“东海之别有渤澥。”“东海之别”是谓与东海上一个不同的渤海,此渤海即西方之“渤澥”。

司马贞索隐:“案,《齐都赋》云,海旁曰勃,断水曰澥。”所渭“断水”,指水中有陆地相隔。余以为渤澥即晋南解池,晋南解池长一百二十里,今仍一断为三。解池在上古之时可能是与黄河连在一起的,才形成《海内西经》的“(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之势。“广千里”的渤海正位于王屋山(昆仑山)的西南,与《海内西经》说河水在昆仑山的“西南入渤海”相符。

(六)由《山海经》中的“河水”流向认证昆仑山

由汾河与黄河构成的“ㄈ” 形水流,即为《海内西经》的“河水”。只是汾河并非黄河正源,这是受当时人们地理知识的局限的结果。这如同在《水经注》之前,人们还一直把岷江当成长江的正源一样。但在当时汾河及其支流浍河却可能被称作“河水。”这有《河图》为证,《河图》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 汾河即白水。只有白水——汾河由北向南流入中国后才能称作“河”,古时称晋南为“中国”,流入中国的汾河就是河,而不是来自宁夏的黄河叫“河”。

用汾河、黄河构成的“ㄈ”形“河水”流向来检验《海内西经》中的昆仑山,完全吻合:A、河水出东北隅(浍河源头至汾河汇流处一段)的“河水”发源于昆仑山(今王屋山)的东北角;B、以行其北(从新绛到河津一段)的“河水”流经昆仑山的北面。C、西南又入渤海(从河津到风陵渡一段)的“河水”从昆仑山的西南流入渤海——解池;D、又出海外(河水又流出渤海——解池之外);E、即西而北(从河曲至平陆阳山的一段)的“河水”又从昆仑山的西边向昆仑山的东北方向流去;F、入禹所导积石山(河水流入平陆阳山一带的)、曾经被大禹所疏导过的积石山处。

(七)以积石山认证昆仑山

关于禹导积石山之地望,人们几乎都在今黄河之源的青藏高原去寻找。“其实,商代荒服之域尚不出太原,何谈更远之大积石、小积石。甘青之西北的大、小积石山,当为春秋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而始被人们所发现,却不是作为商未周初方国图志中的积石山。”所以,我们应该从《山海经》所处的时代及地域去寻找积石山。从《海内西经》中,我们知道积石山距河曲的渤海不会太远,但具体方位却未指明。幸有《水经注〈河水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河水)又东过大阳县南。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注:沙涧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左右积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谓之为薄山矣。…… (河水)又东过砥柱涧。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抱)山而过,山见(现)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矣。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太阳县是汉代地名,故治在今山西平陆县南8里茅津渡村,《嘉庆重修一统志》:“大阳故城在平陆县东北十五里。”知积石山在今平陆县和三门峡附近。从地图上看,沙涧水、积石溪、土柱溪是三条大致并列的从北面的中条山南流入黄河的小溪。积石溪距今平陆县不过数公里路。中条山古称薄山。大阳山就是平陆附近的中条山的一段。谢鸿喜先生书中对积石溪描述的很详细:“积石溪当即今之西延河,发源于平陆县东北30里山上东庙凹村北,西南流经马家凹村至西延村折而东南流5里入黄河。《嘉庆重修一统志》解州:‘积石、木柱二溪在平陆县东,即马头涧。’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云:‘马头涧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中条山麓,危峰耸立,两谷二源环麓合流,以山形似马首故名。’”从而知道禹所导积石山就在平陆县附近的黄河边上。再佐之以《禹贡》,会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禹贡》记积石山有两条:“导河积石山,至于龙门”和“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第一句是说大禹从积石山疏导黄河一直到达龙门。第二句是说疏导黄河从此通畅,从积石乘船可以一直到达龙门的西黄河。

那么“积石”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有人说是人工石墓;有人说是自然山体;但从《海内西经》说河水“入禹所导积石山”的“入”字来体味,积石山即使是山,也不会是多高的山,否则,河水不能入,禹也不能导。郦道元的解释颇有启发:“砥柱,山名也。山现水中,若柱然。”所谓积石山,大概就是如砥柱一类的河中礁岛。绝不是如某些人解释的“是出积石水的晋南阳山。” 大阳山又名中条山,大禹大概不会跑到中条山上去疏导黄河水吧。还有人把“积石”定在青藏高原,以为这样才匹配积石显赫的名声。殊不知大禹的时代,中原的首领们是无力开发青藏高原的,更不会在雪山疏导河水。“积石”也作“矶石”。《辞海》对“矶石”的解释是:“矶,水边突出的岩石。”积石、矶石、礁石三者音同意通。由此,我们得知所谓“禹导积石”,就是大禹疏导过的平陆附近黄河上的水中礁石。可以进一步推论:一、《禹贡》不是伪作,是真实的记录;二、大禹导河积石实有其事。此积石可能就是黄河三门峡上的砥柱石。

(八)由《穆天子传》一书证昆仑山

《穆天子传》曰 :“天子自盐,已丑,南登于薄(山),置軨之隥,乃宿于虞是也。”又云:“用仲口八骏之乘,以饮于枝溡之中,积石之南河。”此处的“盐”即解州的盐池或古盐监县(今运城市),“軨”即今“巅軨坂”:“巅軨坂”是“指平陆至夏县通道中某段山路名称,古为虞、虢两国间通道。即‘假道于虞以伐虢’所借之道。其大致段落为北自虞都城,即今平陆北张店东南3里古城村,南至圣人涧这条路,张店以北山道称‘吴坂’或‘虞坂’。《嘉庆重修一统志》解州:‘巅軨坂在平陆县东北七十里。’ ……虞城,亦名吴城,今称古城村,在平陆县北35里张店镇东南3里处,有古城遗址。《元和郡县志〈平陆县〉》:‘故虞城在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上。’今古城村西南距旧县城45里。方志云张店镇为古虞城,是古城在张店镇侧,故以张店代虞城”“南河”,指山西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黄河;“东河”,指山西省与河北省交界的黄河;“西河”,指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的黄河。而“河中之国,是为中国”。从《穆天子传》知道,周穆王是从运城市南登中条山,穿过虞、虢两国之间的“巅軨坂”,到达平陆附近的积石溪旁黄河边的。中途曾宿于平陆之北35里的虞城,禹导之积石山确在平陆附近的黄河边上。限于篇幅,《穆天子传》的译注将另为专著。

(九)由弱水证昆仑山

《淮南子》说“弱水出穷石,”前面已论证过,穷石和穷山一事。“弱水出穷石”即弱水也出自穷山。从地图上看,涑水发源于横岭山(穷山),是涑水即弱水。这与《海内西经》之“弱水、青水出(昆仑山)西南隅”相符。此若水也即《史记〈五帝本纪〉》所谓“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之若水。何以知之?答曰:这里不仅有昌意所居的若水,还有昌意的妻子昌濮所住的景山景水。昌意所娶的蜀山氏女名昌濮,而《路史》、《世纪》、《搜神纪》都作“景濮。”《水经注〈涑水〉》云:“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谢鸿喜注:“景水,即今田家沟水,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田家沟,西北流至河底村入沙渠河。《嘉庆重修一统志》绛州:‘景水在闻喜县东南。’ 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云:‘景水出景山北谷,……此水自源流二十余里,至县东南二十五里河底村与沙渠水合。’ ……景山亦称汤山,今称唐王山,在今闻喜县东南45里,相对高程千余米。《读史方舆纪要》闻喜县:‘汤山,县东南三十里,以有成汤庙而名。’ 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云:‘景山,亦曰汤山,在闻喜县东南六十里。’汤山即唐王山,因唐王李世民在这一带击败武周将尉迟敬德与永安王孝基,此山遂有唐王山名。”此景山正与《山海经》的:“景山南望盐贩之泽”,(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的地望相合。从地图上看,巩村所在的洮河是涑水上游的第一条支流,颢濮所在的景水是涑水上的第二条支流沙渠河上的支流。它们都发源于横岭山——穷山,也即昆仑山。

(十)由青水认证昆仑山

青水指今晋南毫清河,《水经》云:“(河水)又东至邓,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郦道元注云:“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盖古关防也。清水历其南,东流经皋落城北。”谢鸿喜注云:“清水,今称毫清河。发源于闻喜县横岭关下,东南流至坦曲县古城村南入黄河。河长96里。《嘉庆重修一统志》绛州:“清水河在坦曲县西,今名毫清河。河源出横岭山下。”

青水与弱水一样也发源于横岭山,即发源于穷山。青水与弱水虽然流向不同,但它们的发源地穷山却都位于王屋山(昆仑)的西南面。这与《海内西经》所说的“弱水、青水出(昆仑山)西南隅”的记叙相符。

(十一)由赤水认证昆仑山

赤水应即今晋南的荷泽河。菏泽河从前叫濩泽水。《水经注》说:“(濩泽水)出泽城西北涧岭下,东流经濩泽。”谢鸿喜注云:“濩泽水今称濩泽河,发源于阳城县西75里时望岭东,东流至坪头村入沁河”。《元和郡县志》阳城县:“濩泽在县西北十二里,墨子曰:舜渔于濩泽。”《嘉庆重修一统志》泽州府:“濩泽水在阳城县西南,源出临涧里,东流至县东南入沁水。”今濩泽河的地望正与《海内西经》中的“赤水出(昆仑山的)东南隅,以行其北的方位相合。

(十二)由洋水认证昆仑山

而洋水应是流经晋东南的阳城北面的芦苇河,《水经》称阳泉水。谢鸿喜注:“阳泉水,今称芦苇河,在阳城县西北。水侧今有羊泉村、阳陵村,为《水经注》之阳泉无疑。《水经注》指此水侧之阳陵村为汉阳阿县治,则阳陵村南距泽城仅18里。光绪《山西通志〈 山川考〉》云:“阳阿水,今称芦河”。今芦苇河地望正与《海内西经》中的“洋水、黑水出(昆仑山)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入南海”相合,且又有羊泉、阳泉水的地名相佐证。

(未完待续)


本期编辑:姬婧娜


    关注 悠然阳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