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楼文化 走进湾仔乌托邦......

 

点击上方“香港下午茶”可以订阅哦令人期待的本港首个“留屋留人”的历史建筑活化保育计划“We哗蓝屋”其中一个重...

点击上方“香港下午茶”可以订阅哦
令人期待的本港首个“留屋留人”的历史建筑活化保育计划“We哗蓝屋”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好邻居计划”日前已正式开始试行招租,开放申请将于9月23日截止。

“We哗蓝屋”计划督导委员会成员黄英琦介绍,到明年4月,整个蓝屋建筑群的全面翻新复修完成后,除原有8户老租户回迁外,还将能提供总共12个单位用于招募“好邻居”,其中11个位于蓝屋,1个在黄屋。她强调,唐楼情怀,尤其是其中的“信任文化”,成就了今日的香港,“好邻居计划”作为一个创新的尝试,有别于一般业主与租客的关系,更期望吸引有承担的志同道合者,共同营造互助共享的小区,“开心地一起相处,延续唐楼文化”。

绿皮     留屋留人活化建筑的艺术
蓝屋建筑群毗邻空地原有三幢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住宅,及后拆卸并丢空至今。复修工程保留建筑群内的三棵树,并将空地作为小区内公共空间加以营造,如作为露天电影放映地。

蓝屋建筑群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一个异数。迄今政府推出的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有的是作为人均1000元的餐厅,有的是小型精品酒店,还有的或是青年旅馆或是文化馆,只有蓝屋是将原来的居民留了下来。”黄英琦透露,“蓝屋建筑群内共有32个单位,除了预留1-2间功能性办公室之外,部分单位未来会作为糖水铺、素食店、香港故事馆等社会企业、小区展示之用,剩下20个单位将为原居民继续居住及招收‘好邻居计划’会员。”
“We哗蓝屋”计划督导委员会成员黄英琦


由蓝屋、黄屋、橙屋及毗邻空地组成的蓝屋建筑群是一组位于湾仔石水渠街、建于上世纪20至50年代的老建筑,合共享地面积仅1706平方米,却因较好地保留上世纪20至80年代的唐楼风华并糅合中西建筑风格特色、见证华洋杂处文化被政府分别列为一级(蓝屋)和三级(黄屋)历史建筑。
超过80年历史的蓝屋,建筑为实木和砖石结构,其外墙、木楼梯和铁栏露台,已成为湾仔的标记。图中左侧为已完工的黄屋,正面则为正在修复中的蓝屋。

据早先的蓝屋居民、如今几乎每天到蓝屋报到担任义工导赏员的黄秀屏介绍,“蓝屋”及“黄屋”是现今鲜有依然保存良好的战前唐楼,能展现当年典型的上居下铺布局,即在地面层开设店铺,楼上各层则划作住宅。周末在带领一众历史建筑爱好者上到已经完工的黄屋顶层天台时,她特意指出,建于1922年、实为四栋四层高住宅的蓝屋是现今仍罕有地设有露台建筑的其中一幢唐楼,在正立面外墙置悬臂式钢筋混凝土露台,并配以铁制装饰栏杆;窗户则设有伸出的混凝土窗帘和窗台,以挡风雨。四幢住宅配以混凝土结构屋顶,并由灰泥抹面的砖墙支撑,每道边墙均配上设计典雅的浅山墙。每两幢之间以木楼梯相通;建于1928年的“黄屋”则由两组各两幢上居下铺、三层高住宅建筑组成,立面具新古典风格,例如三角楣饰、矮墙的装饰扶栏,以及具气派的装饰纹饰等,复修后的屋顶仍保留原先的烟囱,只不过,由于现有建筑已被列入评级历史建筑,未来租户禁明火煮食,只能使用电磁炉。


黄秀屏说,虽然早已搬至香港仔,却几乎每天都到蓝屋报到,以义工导赏员身份为参观者作出贴地的”激情导赏“。

在黄秀屏如数家珍的介绍下,参观者大致明白原来作为一级历史建筑的蓝屋地段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前后,此地段原为“华佗医院”(又名“湾仔街坊医院”),初见于1872年的差饷记录册,相信是首间在湾仔开设的华人医院。1886年,该院关闭,改用做庙宇供奉华佗。兴建的“蓝屋”,其中的72号地下设有华佗庙,其后于上世纪50年代改为黄飞鸿高足林世荣子姪林祖所开设的武馆,直到60年代起由其子林镇显改作医馆。除了为华人低下阶层提供居所,四幢住宅中的72号1楼曾开设为该区小孩提供免费教育的“镜涵义学”,而二战前区内仅有的英文学校“逸冲书院”,则位于72号的二楼和三楼,鲜鱼会也曾在74号三楼设有会议室……至于为什么突然有了“蓝屋”之名,则纯属顺手之举:1978年,石水渠街72、72A和74号业权转交政府,地政总署因利乘便,拿起水务署用剩的蓝色油漆,将其外墙涂上蓝色。

绿皮     “好邻居”孕育协同效应
黄英琦讲解”好邻居“计划。


蓝屋建筑群的复修2009年招标,之后经对原建筑物的结构、特色进行长期的勘察后在2013年开始为期三年的翻新修缮工程。复修工程分两阶段进行,首阶段包括黄屋、橙屋及建筑群内公共空间,第二阶段为蓝屋复修工程,整个复修工程预算于2017年第一季完成。“迄今为止,工程费用尚未超支。”黄英琦介绍说,政府除提供经立法会批准的7500万元的工程款项外,另有一笔500万元的拨款作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参与者的初期运营费用。2010年9月,圣雅各福群会连同小区文化关注、香港文化遗产基金会及蓝屋居民权益小组共同推展“We哗蓝屋”蓝屋建筑群活化计划并获得政府批准,正式成为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伙伴团体。

“‘We’代表我们参与,‘哗’是喜乐与创意的表达方式。”圣雅各福群会湾仔文化保育及活动计划主任周希旋笑着解释,作为一项社会创新项目的“We哗蓝屋”未来将以社会企业及非牟利方式运营,整个计划共有五个主要项目,包括“香港故事馆”、“好邻居计划”、“原居民参与”、“社会企业项目”以及“小区经济互助公所”。“计划在改善居民的生活质素,鼓励小区参与的同时,能够保育唐楼的多元生活模式,将历史建筑和有关生活价值与下一代分享。”这其中,“好邻居计划”是不可缺少、且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可藉此保存昔日唐楼共同居住的气氛,同时也是项目营运的收入来源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计划吸引城中对共同居住、小区营造及共享经济实践感兴趣具专长有热情的志同道合人士入住,进一步丰富、强化整个保育区内的人文和社会资本,为整个活化计划孕育协同效应。”
“We哗蓝屋”的“好邻居计划”究竟是什么?


周希旋认为,蓝屋建筑群的价值并不仅只在建筑这一载体,“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小区历史及人民资本,而其对多元用途的包容性,亦是港式唐楼的典范,多年来承载着草根阶层的生活文化。尤其是它散发的旧小区的邻里互助精神,更是唐楼生活的活写照。”所以,在她看来,只要你渴望从高楼公寓单调的自我生活中突破、渴望在都市中找到小区邻里生活的热情、期待共同营造互助共享的唐楼生活文化、期待将自己独特能力发挥到小区建设中,认同蓝屋、“留屋留人”“由下而上”的精神、欣赏“保育历史,传承人文”的理念,有信心一起践行“邻居以上,家人未满”的居住想象并愿意参与创造改变,就可以向“We哗蓝屋”的好邻居计划提出申请。

周希旋介绍,“好邻居计划”申请者需提供不多于两页的建议书,内容包括个人简介、申请者的小区参与经验以及希望入住蓝屋的原因及计划用什么样的方式发挥所长贡献小区。申请者既可用文字,也可采用如摄影、录像或绘画等手法来诠释以上三个问题。入围申请者将会与评审委员会面见,期望通过互动交流,为“We哗蓝屋”找到理念一致的好邻居共同推动计划。黄英琦则强调,这计划“不可以airbnb等方式分租”。若成功入选,则可签“1+2”合约(试住期一年后,如双方同意,可再签两年使用合约)。

由于复修工程第二阶段仍在进行中,故目前只有1个位于黄屋二楼单位作“好邻居计划”试行。记者现场所见,复修后的单位内增设了厕所及淋浴空间,至于申请者关心的房租,“好邻居计划”将以“会费”的名义按单位面积收取,用以支持“We哗蓝屋”计划的小区文化活动、展览及历史建筑群的保养及管理。黄英琦透露,会费将以同区唐楼市值租金作参考,试行单位定价是$36/尺,单位面积367尺,故每月会费为$13,212元。

(金敏华 撰文摄影)
香港下午茶

HKCD_Time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香港下午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