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高台故居里的土陶人家

 

历经几百年沧桑,依旧存留在世的古代土楼建筑群。...





友情提示:文中有视频、全景图和大量的图片,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

先上一张高台民居的全景图,请把手机横过来看。



喀什的高台故居,与老城景区遥遥相望,相距并不太远,两者都在高坡上,老城景区已经修缮,朝着高台故居的方向,还修了一座仿古式景区大门。唯有高台故居孤零零的坐落在那,展现着曾今的历史。这南北两座高台原本是连为一体的,数百年前因为帕米尔高原的一场洪水,将高台冲出一个大豁口,从此南北两座高台便分离开了,而现在位于南边的满目沧桑的高台故居,因至今还艰难地保留着几百年来的“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等空中楼阁似的土楼建筑群,以及许多传承数代的手工艺土陶人家而蜚声海外。这座高台在维吾尔语里叫“阔孜其亚贝希巷”,高崖土陶的意思。

这座高台古代建筑群,四周都是现代化的马路,人来车往,抬头就可以看见,视线没有阻挡,有小道可以直接步行上去。上面的土夯建筑因势而建,高低不平,小巷曲曲拐拐,跟迷宫一样,没有当地人领着无法顺利走通。

8月25日下雨天,我和百味香餐饮的马文义先生陪北京来的朋友在中西亚贸易市场购物,他们在精挑细选,我是走马观花,一会儿工夫就转完了。独自一人从市场北门出来,抬眼看去,一大片绿草茵茵的芦苇荡前面,通过一座吊桥就可以顺利走向高台。那天连绵不断的雨把高台周围的泥土都泡软了,心里一直琢磨着怎么上去呢。这下好,我连招呼都忘记给同伴打,一路小跑往高台奔去,因为那是我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



多少年来,高台故居出现在众多不同爱好者的镜头里,总令人魂牵梦绕,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下,不同的时间段,不同心情的人们,都在用镜头述说着它曾经辉煌和现实的无奈。作为一个几百年的制陶老街,因现代技术的局限性,人们一直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进行维护,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历史的年轮中风化。

这是国内残存不多的活生生的历经几百年的土楼建筑群遗址,未来即使我们用高科技仿制出来一个,但已不是原样。

走过芦苇荡上的吊桥,遇到几位从高坡上下来的外省游客,问他们怎么走,要门票吗?他们说,从那个路口上去就可以了,而且不要门票。我兴匆匆的疾步向前,带着叩拜的心情去看望图片印象里的高台土陶故居。如果不是文史记载,眼前的一切简直无法令人相信,这就是残存至今的高台民居,这是上苍的眷顾吗,在新疆这种特殊环境的气候下,这么复杂的“过街楼”、“半街楼”和“悬空楼”等土制建筑,还有几百年来的土窑是怎么保留到现在的?作为一个饮食民俗记载者和人文爱好者,我真要五体投地了。

小巷里有的路段铺了地砖,很多房屋还有人居住,屋顶拉着电线,架着太阳能热水器,阁楼用木头支撑着,一些外墙加固了砖头,一些房屋已经倒下了,还有更多的古屋在艰难地屹立着,高台故居里巷子的路面都非常干净,见到的人,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也非常友好,他们都是住在古代祖屋里的现代人。漫游在古巷,看看大门,看看老墙,看看周围的一切,我心里觉得即使这里哪家的门洞里突然走出一个身着古代服装的人似乎也是应该的。

这里不收门票,任何人都可以在这自由游荡,真有对不起这些古建筑的感觉,那么多人在这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他们也能容忍。这里没有“此树是我栽,此山是我开,要打这儿过,留下买路钱”的文化基因,这是人家“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维吾尔式汉语,祖宗的意思)居住过地方,十足的风水宝地,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拍照,很多人家的门是敞开的……他们就是这么淳朴善良。

在一个巷子口的墙上,看见一个有关土陶人家介绍的招牌,应该是主人自己挂上去的,上面有第六代土陶艺术传承人吐尔逊·祖农的照片以及他的联系电话。往里走就是他家的房门,门口里面的墙上贴着各种宣传画,墙体是砖头加固的,门板很古老,走进去左边是个大阳台,视野很开阔,可以望到很远,阳台上有棚子和供人纳凉休憩的板床以及花盆等。回过头往里走,有张很长的土块垒起来的床,家里空无一人,我正在考虑再往里走是否合适时,听到里面好像有人在讲话,又径直穿过仅有的一个门往里瞧,左边好像是个洞,右边靠墙是泥土台阶的楼梯。我没敢往楼梯上走,我想也许那是人家放东西的阁楼呢,就往左边的门洞看,里面一片漆黑,用手机灯光也没看懂是啥东西,这时感觉说话的声音好像在头顶,仰头一看,天呐,上面硕大的洞口边坐着一位维吾尔妇女,身边放在许多坛坛罐罐,她对我像朋友似得挤挤眼睛,往一边晃了下头,她的意思分明是让我从那边上来。她的神态是老新疆人不同民族间使用的“眉语”(通过眼睛或眉毛的动作进行交流)。

我一高兴,赶紧就从不高的泥巴台阶走了上去,刚一神头,把我看的目瞪口呆,那位妇女眼皮也没抬一下,正在用手接着从一个洞里递出来的窑罐,洞口旁边还有一位摄影师,在这个不大的平台另一方站着几位国外的年轻人,他们也好奇着看着这古老的一幕。我走上前往那不大的窑洞口望去,里面蹲着个人,洞里四周都是烤好的土陶,平台有些抖动,等看清楚后我恋恋不舍的走下了台阶….

在他们的另外一间屋子里摆放着许多土陶制品和获奖证书,像个陈列室,也没人守着,我觉得随便看人家没人的房屋陈设是极不礼貌的,抓拍了几张镜头就赶紧离去。

走出这一家又在巷子里兴步游缰,这里有些院墙已经破败,不再住人,有些还在支撑着。拐过一个弯又遇见一户土陶人家,这是吾买尔·艾力的土陶手工作坊,也是第六代了。这间屋子不复杂,走进去,在另一堵有观望口墙的那一边,一位土陶工正在专心致志的打磨成型泥器。

如果不是他穿着现在年代的白衬衣,眼前的一切,真让我以为自己穿越到中世纪了….为了不打搅主人干活,我瞄了几眼,又去了阳台。阳台很大,主要是陈列柜,上面摆放着主人的土陶作品(多种花纹的碗、壶、盆、罐等)和获奖证书,这里也没有人,也只能匆匆离去。
 

与同行的伙伴碰头的时间快到了,正巧看到一个巷子出口,就赶紧往下走,实际上我在这个几百米长500多条巷子的高台古民居里只转了一个角。巷子口有两位妇女正坐在那聊天,见到我热情地打着招呼:“您好!”我赶紧笑着回应,她们跟前一个不大的门敞开着,屋里铺着地毯,里面一个宝宝正躺在摇床上左右摇摆,我请示了一下是否可以拍照,她们点点头说:“可以!”我又赶紧拍了几张照片。

离开古民居,几步一回头,既有留恋也有惆怅,既佩服古人的智慧,也为它今日的衰落而遗憾,虽然不远处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人们可以住上现代化的房屋,然后作为几百年的历史流传下来庞大建筑群,政府应怎样予以妥善保护呢,但愿这一天不会长久,因为这是那一带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祖先留给中国新疆、留给喀什、留给世界的文化建筑遗产!(文图/雷将)

2016年10月6日初稿



这是从高台老城方向看过去的高台故居

这是从中西亚贸易市场看过去的高台故居
跨河桥
河两旁芦苇荡
有石板台阶可以走上去


非常简易的路面,路边有的房屋已经废弃

小巷
楼上楼,楼外楼
走廊上方就是土楼


有的楼已经不能使用
楼上搭楼,有的看样子是居民自己补修的
这道门的历时应该很长了
小巷里蹲着玩耍的孩子
招牌
院墙门口墙上的张贴画
阳台
阳台
土炕
黝黑的门洞
好像是上下相连的轴承
抬眼望,上面一个人
正在接窑洞里递出的土陶
平台很简陋


几位国外青年也在参观
这就是泥巴台阶
家庭土陶陈列室
户外建筑
抱小孩在居民
这间老屋还在使用




正在加工土陶的工匠
他家的阳台视野开阔
陈列室
感觉应该是烧窑的
从洞口望进去,左边还有人在工作
这个楼道没有上去
巷子口一般都是下坡路
躺在摇床里的孩子






看到这些,真不知道咋说
感谢阅读,有不周到处请指正。如果您对保护高台民居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请在左下角“留言”。我先写一个——

1、可否利用周围空旷的地势,搭建一个封闭式可四季调节的,全钢玻璃似透明的大罩子,犹如一个室内四季式可调节型建筑,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减缓风化速度,对个别风化较快的建筑实行有效保护。同时将其中的居民迁出后,停止土窑的经营……由国家全面进行投资性保护,该建筑建成后实行博物馆式的管理,进去参观的人一路收费……

当然,这个“脑洞”开的是否合理,都需要专家论证,请大家一起异想天开、集思广益吧,没准哪个主意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呢!


    关注 雷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