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轴心时代.巴比伦之囚

 

仍然是在以色列-犹大文明的一线,关注希伯来人如何在流亡的过程中,维护和更新耶和华信仰。今天的四篇是...



仍然是在以色列-犹大文明的一线,关注希伯来人如何在流亡的过程中,维护和更新耶和华信仰。今天的四篇是、、和。

搏斗和杀戮没有出现,神只是下了一道命令“要有光”,然后根本没有任何搏斗,光就放射出来。通过进一步发布一系列指令,神将世界安排得井然有序,“天下的水要聚集在一处”“地要生出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还有结果子的树木”“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最后命令“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造人”。每一次,不经过一场战斗,“事就这样成了”。印度的礼仪专家系统地将暴力从传统的宗教仪式中除去,“P”以同样的方式,有条不紊地从宇宙起源论中剥离了侵略行为。

P重塑了其民族的历史,说明巴比伦之囚只是一长串悲惨迁移中最近的一次:亚当和夏娃曾被驱逐出伊甸园;该隐在杀死他的弟弟之后永远飘荡在大地上;亚伯拉罕离开了吾珥,移居埃及,而耶和华将他们解救出来,在西奈的旷野里与他的百姓一同居住在帷幕里。言下之意是,在这次前往巴比伦的迁移中,耶和华仍然居住在百姓之中。P利用古老的圣殿律法,以背井离乡的经历为基础,发动了一场伦理革命。

对于P这样一个生活在轴心时代的人而言,“圣洁”具有强烈的伦理因素,而不再仅仅是祭祀礼仪的问题。它涉及对每种生物之神圣他性的绝对尊重。他们断不能鄙视异乡人“若外方人在你们的地域内,与他们住在一起,不可欺压他。与你们住在一起的外方人,你们要看他如看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爱己,因为你们在埃及也做过外方人”

P描绘出一个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源于背井离乡的创伤。流亡者的民族完整性被强权无情侵犯,流亡祭祀和先知的伟大成就在于,他们避免了一种基于怨恨和复仇的宗教的产生,同时创造了一种肯定一切生命之神圣性的精神信仰。

于颠沛流离中维护宗教信仰的完整,用宗教经典指引自己的行为导向,赋予形而上意义的宗教总是比基于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观念,更能说服人性和规范行为;人不是理性的,所谓普世价值在极端情况下,也会一文不值,也许因此宗教才能在现代世界存留下来。


    关注 书斋摘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