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重阳节与陕文化

 

雨令人幽!躺着静静听窗外的雨声,心绪像游丝一样,千丝万缕,隔溪山不断,隔古今不断。遥想当年,年少春衫薄,竟为...



公历10.09/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今儿是重阳节,又想借题发挥,为老陕文化鼓呼一下:周秦汉唐文化才是中国文化的根!以重阳节为例,一寻根就清楚了。

九月初九成为节日,从文化渊源上看是源于《易经》。“以九为阳数,以六为阴数”,《易》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个版本,但前两个早没了,这《周易》就成了后世推崇“九”的文化之源。

演《周易》者何人?周文王,宝鸡岐山人,老陕也。按《周易》之说法,一个九已是很牛,那“九九”呢?是重九啊,是久久啊,这个日子成为节日已是必然。
《西京杂记》一书中记载,西汉时的宫女贾佩兰,系刘邦妃戚夫人侍女,被逐出宫嫁扶风人段儒为妻。她称在汉宫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自此时起,已有了九九日求寿之俗。而这,从有记载上来看,又是发源于汉长安城。

至于重阳节的名字和正式成为国家级节日,是在唐长安。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就在唐长安,公元690年,武则天专门选重阳节这个“日月并阳”的日子登了基,可以想见这个节日在唐代的地位了。
秋高气爽,九九艳阳天,正宜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魏晋人登高是为避邪,唐人登高则多为写诗。茱萸本是药物,至此也成诗里常客;菊花和菊花酒更是唐诗中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重阳诗文名篇如耿耿星河,影响深远的有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盛唐杜甫的《登高》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后两者大家都熟,不赘述)。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重阳节这天写出来的。想想看,有哪个诗人不想写出“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句子?!

昨天遇一学生,说交大老年诗社举办重阳诗会,他也去朗诵首诗。呵呵,重阳,是茱萸节、菊花节、敬老节,总之是写诗的日子,是诗人的节日。尤其是老年诗人长吟“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的节日。

如果追溯重阳求寿避邪的起源,是和汉代道教道士的巫术有关,只是这一点渺不可考。好在到金代之时,全真教的创始人王嚞(音同“哲”,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终南山刘蒋村人,其号重阳子,足以说明重阳日之地位。之后其弟子丘处机等人在元代地位日隆,和老师道号相关的节日自然也被广为倡导。
重阳节宴饮成风俗,最富特色的食品是重阳糕。重阳糕哪都吃,但最有文化的还是陕文化。

明朝陕西武功有一学子叫康海,状元啊!他中状元后因病晚归家,回到武功时已是重阳。他给一直在他家等候的报信人打赏后,又蒸了重阳糕送他做干粮,多蒸的就分给大家了。啊呀呀,状元的重阳糕啊,学子们高兴疯抢(你想,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家地里的萝卜都被拔光了,哈哈)。这陕西的重阳糕又得了个“状元糕”的美名。

最后,提醒下哦,家里有学生要参加各种考试的,赶快蒸重阳状元糕,再趁今儿天好去登高拜下文昌门城墙上的魁星塔,讨个好彩头哦!哈哈,文化啊!


    关注 寒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